中小学德育的实效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33 浏览:104843

德育一直是国家教育以及教学的重要领域,其的重要性是每一位教育人员都不容小觑的.因此无论是在国家的教育政策的拟定以及制定中,还是在学校长期教育活动的开展中,都少不了“德育”的“身影”.“德育”情况如何影响着所教导出来的学生的人品、价值观、思想观念.但是在“德育”的实际“育才”实践中,实效性却很低.

一、中小学生德育“低实效”之因素

通过“德育”是可以将一个孩子教导成品德、修养良好的人才,但是“德育”并不是能杜绝社会上所有不好的风气以及素质、道德问题.在现在功利味的商业性时代,很多中小学生很小就受到这种风气的熏陶,进而在校园以及社会中,做一些不讲道德、违背学生、社会准则的事情.很多中小学生在校园抽烟,骂脏话、染头发,早恋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于“德育”的失败.但是“德育”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学生受社会逐渐功利性发展的干扰.很多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在电视上或者大街上、生活中看到一些人为了金钱去出卖自己的良心,出卖自己的人格,出卖自己的原则,中小学生处于发育、思想成长阶段,这些行为、思想势必会对其产生“诱导”.其次,“德育”课堂的不足.“德育”是给学生心灵内在进行净化以及修养精神传输的途径.但是教师在“德育”教导中,却是“空洞讲解、虚化讲解”,所讲解的精神以及要求与学生所在的年龄以及教育路线严重脱离,例如:在小学时期里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在讲解“德育”要求以及精神之时,却给学生泛泛的讲解一些法制、道德、竞争、义务、价值观念、权利等等内容.试问:小学生内心能听懂吗?能吸收的了吗?教师这种空洞的“德育”,致使“德育”教导“形同虚设”.最后,错误定位“德育”成效.“德育”教导能让中小学生在行为、精神、修养等方面正确化,但是“德育”并不是解除一切“罪恶”的根源,它是一种导向,精神的引导,但具体还要靠支配人员的表现定夺,因此人们不要将“德育”当作是优化修养的“万能药”,否则只会“希望有多么高,失望就会有多么大.”


二、改善中小学德育“低实效”之状况策略

1.清楚“德育”之根本.“德育”并不是对学生在“智商”上的教育.一个学生头脑很聪明并不能和“德育”素质好相等同.德育就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教育路径.德育不是传输知识和道理就行了.而是将其所在本质教育精神一种思想内在的意会方式传输给学生关于“德育”的信号.然而在现实的精神传递之中,很多教师混淆了“德育”之根本,把“德育”教导当作“智力教育”来开展,让学生对“德育”课本之中所涵括的知识进行“硬性记忆”,而不是领悟其中所传递的“德育”信息和精神,到头来即便学生什么都记住了,面对考试,他考的是高分.但是只是高分,没有任何社会、精神意义,在内在的“德育”修养方面,他却是考了零分.因此,“德育”教导的是学生的心灵和品质,教师要清楚“德育”之根本,进而从其的本质上改善中小学生德育教导“低实效”的状况.

2.合理定“德育”之成效.“德育”的成效并不是一瞬之间就能建立起的“效果”,对其的成效要求要有一个慢慢递进的过程,随着中小学生的进步,一点点的提升“德育”标准.总之,不能违背学生在生长之中以及发展之中的自然规律.使其能因所处教育阶段的不同,进而有不同的“德育”要求.例如:在学生的小学“德育”时期,其的“德育”成效重点就是“规范行为”.在学生的初中“德育”时期,其要接收到的“德育”信号就是“心理、道德、情感、责任、法律”等意识领域的“德育”.若学生步入了高中之后,其要接收到的“德育”信号就是“竞争、人生、国家、权利、法制、价值观念、义务”等意识领域的“德育”.总之,就是“德育”的要求要跟随学生“德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3.优化课堂“德育”之策略.通常因为教学大纲的不停修改,致使教师所接受到的“德育”信息在形式上不停变换,但是究其根本、宗旨还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变动程度过高导致德育教导的信誉严重恶化,学生看到的是不停改变的德育内容,因此学起来自然也觉得没有可靠度.教师在“德育”教导中的方式也应在脑海中加以浅析、思考.“德育”形式有“间接暗示型”和“直接明示型”两种,但是具体用哪一种形式比较好呢?教师要使得“德育”对学生的“启发度”升高,必须将“直接、间接、暗示、明示”等形式并用.多给学生在思想“德育”上的暗示和引导,通过启发、导向性的实施,帮助学生在所处的社会生长环境之中能够“洁身自好”,树立“德育”应有品德.

在中小学生的受教之中,德育无处不在,但是由于社会功利性发展的干扰,“德育”课堂教师教导方式的不足,以及错误定位“德育”成效等,导致“德育”犹如竹子一般,空洞无比,没有实效,因此学生在不完整的“德育”环境中,品德以及心灵、价值的观念等充斥着社会的功利性.为了改善中小学德育“低实效”的状况,笔者总结了一些改善策略,例如:清楚“德育”之根本;合理“德育”之成效;优化课堂“德育”之策略.希望教师对“德育”有一个实际的认识,进而在“德育”实施中,避免“空洞、虚检测”的教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