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小学中年级数学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26 浏览:129653

摘 要:数学是一项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科目,数学知识可以说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特别是在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各项基础知识的积累时期,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时期,此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而中年级阶段又是学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同时对学生的高年级学习影响较大的一个时期,此时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需要教师的重视.一旦做不好教学引导,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前后不接,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与成长.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我对如何做好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 键 词: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策略经验

一、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都是“教师本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跟着教师的节奏在学习,在教师的监管之下学习知识,也由此造成了很多师生矛盾,也恶化了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新课改以来,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经历,旨在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所以在面对新的教学理念下,就需要我们能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能够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效的进行.


比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树立对于学习的信心,比如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胆小、内向不利于创造,而勇敢、自信的性格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说自己所想到的、说自己所看到的,允许他们说错了之后自己纠正,说不完整还可以补充,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并大加赞赏.如我在教学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学生问:“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结合律,为什么除法没有呢?”我首先肯定学生问得好,并启发:“你能自己演算试一试吗?”学生通过一番努力得出了其中的道理.学生由敢想到敢疑、敢说,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形成新的观点,达到了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等如,教三角形面积公式,课前教师让学生带来许许多多的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等先指导学生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再去学习以后的梯形、圆形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二、其次教师要做好课堂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限,他们很难长时间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而往往会在上课时候跑神、做小动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能够制定相关的策略进行应对.比如教师就可以运用学生好奇心较强、好胜心理较强、爱玩心理较强等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他们学习的有效进行.

比如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教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可以被3整除,这样几个回合,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的探求中.又比如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好胜心理较强、爱玩心理较强等特点,在课堂上举办一定的数学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相互之间的较量、对比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另外教师还可以注重班上的数学板报,通过板报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途径,让大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体会通过板报的形式来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定期选举出优秀的板报制作者并予以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他们学习的有效进行.

三、再次教师要做好数学的实际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数学作为一项生活学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认识到数学的这一特点,能够善于发现数学教学中的生活信息与生活元素,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特色,以便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提升他们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有效的实现他们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整体发展.

我们知道,在教材中或课外练习上,往往存在一些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教材,如印刷,机械厂等.如果长期这样训练,会使学生思维得不到很好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教师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2个生日,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大家进行讨论,有的说:“虽然只过了2个生日,但这位同学不可能才2岁.”教师就进一步引导:“在什么情况下这位同学不能过生日呢?”于是就有同学发现端倪了:“因为那位同学出生日期是2月29日,每4年才有一次!”通过这样的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就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去感受数学知识对于我生活的影响意义,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