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95 浏览:11334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当教师是个“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表现在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论;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创新能力等.在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工作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教师也将会焕发出新的生命.

开学不久,学校组织了各种兴趣小组,我班有许多同学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参加了不同的兴趣小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我班的张娟同学走到我面前,声音很小,带着乞求的目光对我说:“张老师,我想参加地理兴趣小组,你看行吗?”我说:“你有两门功课不及格还想参加什么兴趣小组,那怎么可能呢?你应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统考科目的学习上.”

一周以后,张娟的家长找我谈话说孩子想参加地理兴趣小组,我硬着头皮同意了这件事,一个学期下来,她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中国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并且对这些问题有了非同一般的见解,后来在兴趣小组中,被评为学习标兵,并为班级组织了一次“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主题班会,受得了全班同学的高度赞扬,这学期期末考试,她以前不及格的科目均达到了良好的成绩,跃升到全班的前列,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通过这件事,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张娟是一个非常敏感、胆小,以前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女孩.当初她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这时候的她,是多么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啊!当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势必会挫伤她学习的兴趣甚至遏制她的成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要使学生能全面、健康的发展,不能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能再过分偏重书本知识.应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不当的关注,仅仅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表现了教师关注的狭隘性,教师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把学科凌驾与教育之上,凌驾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课堂教学成了促进学科发展的唯一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使命.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重教书轻育人,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发展.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改革教学既有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服从并怎么写作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教师要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容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教师要承认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帮助,关注本身就是最后的教育.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生被当做“知识的容器”,一些教师只见“物”不见“人”,从而降低了学校教育中的“育人性”.学生的尊严是在受尊重的环境中形成的,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在学习中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被教师所关注,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教师不当关注中的主要表现是对学生“考试学科成绩”的关注.这是由于社会期待和学校期待的偏差,教师的教学活动被一个“应试”的狭小空间,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就盯在“升学”的焦点上.随着社会对人才期待的变化,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作用,将日益显现.教师对教育关注将放宽、放远,学生的整体发展将进入教师关注的视野.

教师往往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个标准就是统考科目的成绩,不去关注其它智力类型学生的表现.我们应改变那种“清一色”的衡量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改变过去对学生评价中不正确的认识,要清楚的意识到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前进的“泵”.这样,对学生关注就会全面一点,就会多一些好学生.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关注必须得到升华,要将关注置于教育理论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上,教师应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和持续性.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建设的各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