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12 浏览:9493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儿童教育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做成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儿童所在的集体,四是儿童本人,五是书籍,六是偶然因素.单从排列顺序上来说,家庭无可争议地被列在首位,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但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致命的败笔,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

“清醒”or“糊涂”的父母

NO.1“后妈”育女——为培养女儿,亲妈“诈死”13年

今年9月中旬媒体报道,沈阳一位亲妈诈死,欺骗女儿称其亲妈已死多年,在女儿事业有成后告知真相.据了解,当孩子程程还小时,申女士就告诉她,“你妈已经死了,我不是你亲妈”,还说“我只供你读书,供你上大学,以后别想指望我”.当孩子笑着表示怀疑时,申女士更斩钉截铁地肯定了自己的话.事后她说,当时只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事情果然如她所预想的一样,程程仿佛变了一个人,刻苦学习、吃苦耐劳,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由原来中上等的成绩,一跃冲进班级前五名,而且既懂事又听话.如今,程程已事业有成,成家立业后,独立性更强了.于是,申女士把真相告诉了女儿.“其实,你妈没死,我是你亲妈”,程程得知此事后变得沉默寡言,表示不信,申女士于是解释了自己的初衷,还为自己成功欺骗女儿,让其取得不错的成绩而感到骄傲.


【思与用】

当今,由于娇生惯养,啃老、不良少年游手好闲、富二代“坑爹”现象越来越多.一些家境较好的孩子,没有危机感,在社会中极易迷失自己,但多数孩子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能健康成长,多数亲生母亲也带出了不少人才.这位母亲出发点是好的,但方法和手段过于简单:她没有想到女儿由此沉默寡言、孤僻自卑,也没有考虑到女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传统家庭教育使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关心甚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这一点值得反思.另一方面,教育应讲究方法,而她的方法建立在“无血缘、不亲属”的反人性理论上,利用中国社会存在已久的“继母皆狠毒”的观念对孩子进行“恐吓”,这对孩子未来发展十分不利.所以说,亲妈诈死,不是一出喜剧,更不是一出感人正剧,而是一出以母爱之名行残忍之实的悲剧.

NO.2男版孟母:“热烈的爱”还是“糊涂的爱”

女儿读书到哪里,父亲苏以彬就将自己的小餐馆开到哪里,有人给他起了“男版孟母”的绰号.今年,父女俩一起参加高考,同时被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同一个专业录取.9月2日,苏以彬将女儿送到学校,了入学手续,而他自己的大学梦暂时无法完成.1989年,苏以彬在老家参加高考,495分,离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差10多分.当时,还可以自费上大学,但家里穷,没有钱.1993年,苏以彬来到武汉,在一家餐馆学习厨艺,之后成了家,并有了女儿苏晓梅.虽然自己没上大学,但苏以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女儿小学一年级在高雄路小学上学,他将餐馆开到高雄路;女儿小学二年级,在武汉市青少年宫小学上学,他的餐馆又移到了学校附近;五年级,女儿被东西湖吴家山第三中学女子足球队教练相中,跳级进入该校上初中,于是苏以彬的餐馆又跟着搬迁.女儿高二下学期,学习成绩还是提不起来.苏以彬一狠心,关掉餐馆回家,带着女儿学习.今年6月7日,女儿在武汉参加高考,苏以彬在县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同时参加高考.

【思与用】

男版孟母的举动,更像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神圣的梦,他把这个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由此看来,这伟大的“迁徙”中有着不小的“私心”.无论是想圆自己的梦还是想圆孩子的梦,都没有错,错就错在这种爱如此热烈,热烈得让孩子无法承受.还有对孩子的心理压力问题——为了自己,父亲可谓“付出了所有”,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男版孟母的爱,“热烈的爱”也是“糊涂的爱”.

NO.3成都女孩:上大学遭父亲反对

9月1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成都女孩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19岁的玲玲出生在川北的一个小村子,父母都只读完了小学,就开始做小生意.5年前,父母带着玲玲和弟弟举家搬到了成都,写了套房和小铺面做小生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我非常爱读书,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书本打开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农村人,没有任何精神追求.”玲玲说.玲玲的父亲则这样向媒体记者表示,“我也很想支持女儿去过她想过的生活——可明明知道她(的选择)是错的,却还要支持她,这点我做不到.现在的大学教育,只能培养出好吃懒做,眼高手低的人.书读得越多的人越迂腐,连基本生活自理都不会.我不支持她读大学,其实是爱她的表现.”他说,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只想脚踏实地地生活,也希望女儿能平平淡淡地生活,自食其力,可是如果女儿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她肯定也会觉得痛苦郁闷,他不想让女儿“绕了一大圈后又回到原点”.

【思与用】

如果说男版孟母是“热情的理想主义者”,那么成都父亲则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判断读大学“有用”与“无用”是看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挣钱.事实上,读书不能简单地用“有用”“无用”来判断.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这些将令人终身受益.

中国式父母的不良教育行为排名

2008年,豆瓣网上创建了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的网络讨论小组,成员一度达到数万人.80后子女多形容他们的小学老师和50后父母为“祸害”.在子女眼中,父母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父母皆祸害”被后,颠覆了中国人对长辈的传统认识,立刻形成了两大阵营.不少网友表示,虽然知道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但他们的有些做法还是让人难以忍受.父母在孩子眼里居然成了“祸害”,的确耸人听闻,但静下心来,“盘点”一下中国式父母的不良教育行为,也许会有新的思考.中国式父母的不良教育行为排名(据《百度百科》“中国教育行为”):

NO.1唠叨

说到在哪方面对父母最为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意,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地唠叨.而且,父母指责、批评、报怨的内容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

NO.2不问是非,逮住就骂

这虽不是普遍现象,却排在了第二位,足见孩子们对父母粗暴态度的反感.孩子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的家长.

NO.3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由于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对孩子苛求.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于孩子的表现,这也不合心,那也不满意;而且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

NO.4命令式教育

对孩子太严厉,管的特别多,家长说了算,孩子连一点反驳机会也没有;而且多数要求是不合理的、限制性的,如不许出去玩、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让写自己喜欢的衣服、不让剪自己喜欢的发型等

NO.5只关心学习,不关心其他

这似乎是所有家长的共性.他们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和成绩单,一求孩子成绩好,二求孩子能够出众拔尖、多才多艺.他们还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

【思与用】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少一些唠叨比较,少一些简单粗暴,少一些命令式教育,少一些急功近利.家长要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学会尊重孩子;为了获取好的教育效果,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要给孩子自信、给孩子追求成功的,对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导和评价;与孩子交流时,要多一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中国式家庭教育误区

2012年10月底,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报告,“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与孩子间缺少平等交流,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等话题引发热议.

【解读】

1.极端教育态度受追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常有不顾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规律,盲目实施超前教育的“拔苗助长”行为,比如暴力、责骂等.这方面最典型的当属所谓的“狼爸虎妈”.种种极端的家庭教育行为,加上媒体的放大效应,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

2.过分注重己愿忽视孩子意愿

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严重扼杀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便开始命令孩子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这其实违背了家庭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心灵施暴.

3.多溺爱少理性,多物质少时间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往往变成枷锁.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物质刺激成为家长的杀手锏,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拜金主义.一些人以为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报课外班,培养特长,他们自己却没有时间陪孩子聊天做游戏.

4.重智商轻情商,重结果轻过程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情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模仿,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与其告诉孩子怎么做,不如做给孩子看.但许多家长往往忽视情商培养,轻视习惯养成教育.在学习上,更多的只是关注学习成绩,而不太关注学习过程.

【热点聚焦】

鹰式教育:“裸跑弟”升格为“飞机弟”

2012年除夕早晨,来自南京市、跟随父母到美国旅行的4岁幼童多多,以裸跑方式在美国纽约-13℃的暴雪中迎接2012农历新年.这段视频被放到网上后,4岁“裸跑弟”爆红网络.之后,“裸跑弟”新闻层出不穷:同年7月,参加在青岛举办的全国OP帆船锦标赛;9月底,15个小时攀上日本富士山;2013年元旦,北京新街口地铁卖报练“财商”;8月,拿下全国第七届金字塔珠心算精英大赛冠军;8月底,驾驶轻型直升机,飞越北京野生动物园.“鹰爸”何烈胜原是泰誓集团董事长,也是慈善家.他说,多多是早产儿,出生时伴有多种并发症.医师告诫何先生,孩子先天严重不足,未来可能脑瘫痴呆.两个月后,多多出院回家.回家后,何先生利用自己当过7年教师的经验和师范院校学到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十几年经营企业的社会实践,经过研究和思索,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儿子的训练计划表,而孩子母亲严格实施这个计划.并且“鹰爸”根据情况每两周进行一次调整.何烈胜强调,前提是父母要遵从孩子内心诉求,绝对不能采用暴力;还有就是科学的训练方法和长期坚持.“鹰爸”为儿子策划的每一次训练,事前都会进行充分的风险和安全评估,做好一切准备.

【思与用】

“鹰爸”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思想,一直遵循医生和教育专家的建议,科学而严谨地进行着独特的家庭教育.他带儿子雪地中裸跑,让儿子独立卖报,从小学开飞机等为孩子花了那么多精力,十分执著,难能可贵.鹰爸的方法值得借鉴,但不适合每个孩子.父母育儿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任何有违国家法律的教育奇招,无论披着什么“爱”的外衣、得到什么“神奇”的结果,都不应推广,这是教育和呵护未成年的法律底线.

【名家谈家庭教育】

1.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苏)马卡连柯

2.爱孩子,连母鸡都会,但是教育孩子则是伟大的事业.

——高尔基

3.幸福家庭是培育孩子成长的温床,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良剂.——(法)卢梭

4.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

——(德)海涅

5.家庭是学习举止礼貌的好场所.如果你的孩子成人后有良好的举止,这会使他们生活更加惬意舒适.

——(意)索菲娅·罗兰

6.坚持培养孩子的善良、爱心、勤奋、开朗、诚信等,一定是我们的底线,和孩子在一起不需要讨论太多的成绩问题,不需要讨论未来去什么大学的问题,这一切都不是重心.重心在于爱心、价值观、善良、积极、乐观、向上、勤奋.

——俞敏洪

【国外教育可供借鉴的典范】

NO.1美式家庭教育的12个黄金守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思与用】

从这12条基本法则中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养的培养.而在我国,很多家庭的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或延伸.做父母的几乎把全部精力(包括财力)都用在子女的学习上,至于如何做一个诚实、勤劳的人,如何自理自立等,却“靠边站”.但愿我们能从中受到启迪,走出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NO.2培养儿童的责任感

1920年,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检测日便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思与用】

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就要鼓励他敢做敢当.家长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这样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NO.3捕捉儿童成才的敏感区

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麦克斯韦画完交卷时,父亲边看边笑了起来,因为满纸涂的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还有一些奇怪的三角形,大概是叶子.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于是父亲开始教他几何学,后来又教他代数.果然,麦克斯韦不久就在数学方面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思与用】

发育正常的孩子大多在五六岁时就开始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敏感和好奇,父母若能够迅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敏感区”,因势利导,会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NO.4最好的礼物:一枚硬币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父亲只送给他一枚硬币作礼物,并告诉他“用这枚硬币写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去闯一闯”.后来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维·布瑞纳认为这枚硬币是父亲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思与用】

要对子女进行生存教育、能力教育,使他们在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能力自立.这是父母留给子女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