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课实践教学的互动视野与人文特色

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365 浏览:88791

摘 要:课外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为增强其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体现适时性、增加人文性,从选题设计到程序操作,从理论研究到具体实践,在师生互动及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的双向互动中,整合教学资源,凸显人文特色,并进一步加强对其实践特性及制度化建设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 键 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互动视野;人文特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49-03

实践是推动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的关键步骤,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路径.早在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曾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实践、行政管理和学生生活学习结合起来.[1]课外实践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参与,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从选题设计到程序操作,从理论研究到凸显特色,在多年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一、课外实践的选题设计与操作问题研究

历经多年探索,我校现在摸索到的形式分为两类:一为学习研究型实践模式,如聆听报告、撰写实践论文或调研报告、观后感;另一种为体验型实践模式,如观看影像资料、进行社会调研等等.相比较而言,在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方面我们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特色介绍:以课程论文选题为契机,增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能在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不仅仅因为它涉及人生信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对天人之际的哲学追问、社会规律的宏观把握、个体生存的价值反思、历史轨迹的理性探寻及当下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索、质疑与明辨中,积淀着人们对社会经验、历史智慧及个人生存体验的认知与感受.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论文选题不仅在内容层面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弘扬,而且更要注重提升高校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胡适曾强调指出,塑造个体独立的人格是自由主义的第一层含义,而个人主义的第一特性是自由:“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3]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不迷信权威,不固执成见,不崇拜教条,用存疑的眼光重估一切价值,是自由人格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论文的指导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独立研究与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推动论文的选题由知识体系的灌输向价值体系的培养这一方向进行转变,并结合社会变化与热点关注,定时更新实践教学课程论文题目,以使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有较高的兴趣.如在《纲要》课教学中,2011年我校的课程论文题目,除设计了对基本问题的考察题目外(如从太平军的失败看解放军的成功——近代新旧农动之比较;近代国共两党革命成败之反思等等),还增加了其他类选题,其中一些属于角度新颖或涉猎社会热点的题目,如“钓鱼岛问题的历史审视”、“‘阿拉伯之春’的变局反思暨基于近代历史背景对‘中国态度’的缘由考察”、“问题的现代反思——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思索”、“辛亥革命: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等等.一些选题则属于专题纪念性的题目,如“苏联解体问题反思”(苏联解体20周年纪念反思)、“领袖的选择与选择领袖——党史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建党90周年纪念性专题)、“南方讲话的时代意义及当下反思”(迎接南方谈话的纪念性专题);一些选题则属于探讨性的话题,如“评‘乌有之乡’视域中的”;一些则旨在倾听来自学生层面的声音,如“当前思政课教育改革刍议——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视角”,老师们希望由此可以知道,在学生们的眼里,一堂令人满意的思政课应该讲些什么、怎样讲,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的实效.

2.注重操作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关系梳理

为增进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在实践层次上加强对一些相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如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性问题,必须坚持实践教学改革要富有针对性,分类(不同专业、群体、年级、课程)进行;强调实践性(重在体验,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实效性(积极发挥学生自主选择权,推进学生各项能力培养);体现适时性(选题要突出“三贴”特色,结合社会热点、难点,切忌大而空);增加人文性(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等特色.

此外,要注重在环节互动的视野下梳理导致实践教学瓶颈问题的各种环节间的关系,如在实践环节中,注意处理好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关系;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的关系;理论课实践活动及大学生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学习型(知识性)实践与体验型实践的关系等等.从参与主体角度看,对教师来说,要处理好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关系;各种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校方(领导)来说,则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及党、政、团各部门的分工、联动、协调关系;必修性核心思想政治类课程与其相关拓展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来、走出去之间的关系;教授与专业教授间责任、分工之间的关系等等.对学生来说,在实践教学选项选择中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即共选与个选)之间的关系;在参与实践中要处理好个体分工与团体合作之间的种种关系.通过以上关系的处理,旨在推动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各结构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发挥各自最大优势.

二、互动视域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整合与优化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是实践教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讲授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且从讲课到讨论,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到底需要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两个“互动”的互动:一是师生互动,突出共同参与;二是在学生的参与中,注重课外实践教学论文与课内实践教学知识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把前述两个互动有机融合为一体.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讲的师生互动,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问答或讨论,它是与第二个互动即与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结合一起的.为此,教师的努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上:一是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上要注重师生共同参与,部分题目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联系当下社会的热点、疑点来设计问题,布置参考性题目;部分则鼓励学生就自己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提出研究课目,并由教师在权衡后(主要考虑与本门课程的结合度)将之适当纳入课外实践论文选题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结合课内不同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此中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的探讨中“”这些课题.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论文的写作中提升理论高度和思考广度.

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开展课内实践.教师布置的课程论文题目是两重性的.一种是全方位的,即所布置的题目供班级所有同学参考选择;一种是局域性的,即抽出部分课程论文题目,分别布置给听课班级,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制成课件或讲稿,由每个班级选取最感兴趣的同学登台讲解或辩论,之后接受台下师生的问询.演讲时间限定在15分钟左右.这项工作由教师提前布置,并根据题目与课内知识点的结合度安排学生讲解时间.

上述教学改革的尝试可起到如下作用:其一,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演讲、辩论或“穿越式”的体验中能实实在在地拓展更开阔的视野,掌握到更广泛的知识;二,从提升学生的思考与研究能力看,它有助于考察学生对重大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推动学生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理念熏陶下,能够在“成一家之言”的努力中体现自己对问题积极的、独立的而且是进一步的思考;三,从实践教学的提升效果看,它可以直接提升并真正检阅学生实践教学的论文质量;四,从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学生的参与可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形式乃至认知视野产生极大的“文化反哺”功能.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4].

在学生所参与的课内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老师布置的课题,学生积极踊跃,认真准备,在课内教学的参与中,他们不仅撰写了小论文,制作了集影音、声乐与文字于一体的精美课件,而且其观察视角之新奇,探索思维之活跃都令人赞叹.如在“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内实践中,有的学生参与演讲的《太平天国成败鉴》课题,其形式之新颖活泼尤其令人耳目一新.该课题由三位同学参加,一位扮演剧中人洪秀全,一位以历史评论人的身份与“洪秀全”展开成败原因的辩论,一位则担当主持、解说并随着上述两位在辩论中提到的观点播放课件、同步呈现其中的知识点.就这样,他们以历史情景剧兼辩论赛的灵活形式,以“穿越”甚或“无厘头”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沉浮或探索、兴衰与成败,表演中间还配合、穿插着主持人的旁白及在两位“剧中人”表演性演讲结束后,对所反映问题最后给以进一步的引导、思考及系统性的阐释和提炼,从而令学生在大开眼界之余又有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最终推动他们能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去,并在各种参与、体验中不断增加对历史真相的认知、体会与追问.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1.开拓更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除了现有的撰写观(听或读)后感及实践教学课程论文外,实践教学形式完全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在学习研究型实践模式中,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热点报告,以开拓人文教育的视野.此外,还可开展“红色读书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文献的选读;另外,应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如讲课、辩论、师生对话;教师也可参与指导学生进行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研究.在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型网站建设,毕竟,思政类教学网站的建设不必专属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它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共同参与的事情,无论在网站维护的技术层面还是在资源吸取的渠道方面,教师或教学部门都应该注重吸取学生的力量,邀请他们与我们共建网站,共同关注思政知识的培育和宣传.此外,除观看影像资料,还可带领学生参观教育基地,参加各项社团活动,进行更广泛的社会调研.

2.突出实践教学的实践特性

实践是产生真知的唯一标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研究性特色过浓而实践性特色相对不足的境遇.为此,基于当下经费、课时、师资等方面资源的有限性,应极力推进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力求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党团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旧格局,在明确责任、合理分工、有机协调的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路径,实现各部门有机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化解资源不足问题,发挥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为了能在育人方面产生更大的实效,还应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的一些方法.如南开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求学生课外从事社会公益工作,以完成3个学时的学习.学生们在做义工中从社会课堂上实实在在触摸到道德法规问题.再如他们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其课外实践教学特别注重学生搞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成立10人一个的课程小组,针对问题,做调查,画图表,讲故事,提举措.学生们搞的有声有色.[5]这些实践活动都立意明确,效果显明,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际之间相结合的重要桥梁.

3.加强教学资源及环境建设

在当今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时代,绝大多数高校已专门开辟了自己的红站,在网上与网下的交互联动中实现了资源最大化的共享和信息最优化的传递.但有的高校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资源的汇集和共享,还不利于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类知识的关注,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缺少更充分的平台.因此红站的建设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