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57 浏览:23438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人数激增,加之国内经济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致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分析原因,正确认识就业新形势,认清学生的新想法,研究、分析和探讨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做好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做好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人才强国的需要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及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若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就会挫伤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动摇一个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坚定性,动摇对知识就是力量的确信性,还极有可能导致出现“读书无用论”的意识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浪费了教育的投入、教育的资源,有些还会产生对政府和社会的怨恨,进而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怀疑,动摇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因此,从长远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社会和谐,更是人才强国的需要.

2.做好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实现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从学生最关心、最贴近实际、最贴近生活的现实做起,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有效果,就业工作是最关切大学生自身利益的事情.从这一点看,以就业为导向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大学生若不能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就会信心不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影响学生成才成长.

3.做好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是提升高校自身竞争力和发展的需要

对高校而言,大学生是它的“产品”,衡量这个“产品”好坏的标准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学生的就业率.只有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学生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创造价值,因此,就业的好坏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尺,就业的好坏与学校的招生数、生源质量等紧紧相连.同时,高校怎么写作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也往往通过毕业生质量的好坏来检验和评判.因此,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向社会展示着高校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提升高校自身竞争力和实现良性循环发展,更好怎么写作社会,体现教育价值的需要.

二、当前影响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困境

1.传统的就业观依然存在

追求稳定,期望安逸,期望寻得“铁饭碗”职业,期望到大城市、大企业,不愿去基层、不愿去不发达地区、不愿去冷门行业、不愿干累活、追求高收入等传统思想在学生中依然普遍存在,重实惠、显自我、得利益的想法普遍存在,现实中过高的期望值常常让他们徘徊在签约还是等待的思想斗争中,使他们与机遇擦肩而过.

2.主动意识缺乏

部分学生尽管从主观意识上想获得一份理想的职业,但在现实中表现出心态消极、缺乏信心、就业意识被动、行动懒惰,有些学生甚至连简历也由同学代投,在寻找工作的信息选择上仅仅依赖同学间信息的传递或者校内招聘会的形式,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择业时左顾右盼.

3.盲目考研的人数增加

伴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招聘标准的问题,部分学生仅仅为了找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或比本科生月薪多几百元钱而全然不顾就业形势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要求、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存在着跟随同学盲目考研的现象,甚至在部分同学中产生“高学历容易就业”的错误意识,导致部分考研成功的学生依然徘徊在由于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而带来的竞争加剧的就业选择焦虑中,考研失利的同学更是增加了就业的困难.

4.综合素质欠佳导致的就业无奈

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学生或者缺乏坚实的专业知识积累,或者专业知识未能转化为工作技能,或者思维狭隘,创新性欠佳,或者情商有待提高,交往能力不足等等,致使在应聘时紧张、胆怯,不能自信地展示自己,自身的能力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错失了就业的良机.

三、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着力点和实践路径

1.讲道德、强素质、健心态、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就业竞争压力大和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素质和能力等核心竞争力,这是根本.

首先是要具备真才实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英语水平、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务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交际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共同要求,求职的同学在寻求就业机会的同时不能忘记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树立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哪怕是短暂的学习和巩固也会带来意外的机遇和惊喜.

其次是提高自身修养.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无法用知识去弥补.”道德是人才之本,一般说来,用人单位比较青睐那些有技能、工作踏实、自身修养高、有礼貌、讲诚信的学生,那些工作态度马虎、冷漠、敷衍,工作行动迟缓、无序、低效,向单位提供检测成绩、检测证书、检测荣誉;作风浮躁、轻率、消极的学生便很难有机会.因此,在学习生活中要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在就业中展示出敬业务实、踏实进取、热情尽责、态度认真、行动快捷、有序高效的精神面貌.

再次是学会交往沟通,加强团队合作.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够运用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企业内外进行接触,能够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地把个人的知识和水平转化成生产力的学生.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善于团结合作的精神对求职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更是企业对职员自身素养的基本要求,一些学生往往血气方刚,流露出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这样的学生能力可能很强,但往往得不到企业的欣赏,所以,学生要有意识地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锻炼,多参加一些相关知识的学习,多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渐渐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培养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双赢的能力.2.客观评价自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认清时代要求

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是实现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缺点不足、发展方向和目标等,不要盲目攀比,不要把就业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几个大的省会城市或相对较发达的城市、几个大的企业、几个效益好的企业及相对稳定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上,要树立多元就业意识的“大众化”就业观,要把要求降低,把目光下移,到基层和中小城市去寻求机遇,寻求发展,将就业的方向转移到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等这些对劳动力需求最旺盛和最具有活力的领域.我们要看到目前的就业趋势是由大城市隐藏大机会向中小城市拥有更多机会、更大机会的转变,从近几年学生的就业去向和情况看,许多学生最初是到南方、到大企业工作的,但多年后最终的稳定单位依然是离家不是很远的城市,因此,考虑实际的现状,我们要大力拓展和加强各企业与学校专业相应的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鼓励他们接收毕业生,这样既做到加强了与原来合作的接收毕业生的“回头客”单位的联系,又实现了学生充分就业.同时要大力加强拓展离学生家近的就业市场,鼓励学生留在离家较近省份,为建设家乡奉献青春与力量.更重要的是,希望毕业生要树立基层意识,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锻炼、去成长、去创业.这是国家和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国家对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提出的新要求,基层就业极有可能会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新途径.近三年的国家公务员的报考就是个信号,国家专门拿出大量的公务员职位专门招聘有基层怎么写作经验的学生.同时,笔者也建议国家公务员以及省级公务员的招考要加大基层招考力度,城市部门的人员的招考要尽量多地从基层中选拔产生,这样便会形成一种能下能上的机制,让怎么写作于基层和愿意怎么写作于基层的大学生产生信心,看到希望.因此,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认清时代要求,鼓励学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体验基层、接受锤炼、经受磨砺、回报社会,这样便会收获一种人生阅历,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奉献社会.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顺势而为.


3.发挥就业主体作用,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和各高校就业交流力度,实现信息共享

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的收集力度,防止学生上当受骗,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准确、有效的需求信息,并进一步扩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随着我们进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哪个高校能够关起门来“独善其身”,加强交流,实现信息共享成为“十二五”期间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加大各高校就业部门信息交流力度,加大各高校间联合举行招聘会的次数,共享就业信息,便会成为一个新趋势,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举措,以便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4.紧紧依托各地校友会,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加大产学研力度,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

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友这个人才资源宝库的作用,加大同各地校友会的联系,每年定期走访,不定期交流,让校友们帮助自己的“师弟、师妹”就业,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是为用人单位输出人才的主要“厂家”,用人单位是接收高校毕业生的直接“客户”,供需双方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合作的愿望.高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以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大产学研力度,借机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又增进就业双方的了解,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5.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由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我们要帮助同学逐步解决“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怎样去做?”的问题,帮助同学们尽早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调整、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目标、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设计自己的未来.使学生具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参与竞争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等,为日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储备充分的知识,提高相应的素质.同时,充分依托和利用学校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大力鼓励和支持我们的学生创业,实现就业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