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群的“电气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开发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29 浏览:84224

摘 要: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特色专业建设背景下,以“电气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三大核心岗位群的课程内容选择、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及实施,实践表明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关 键 词:核心岗位群;电气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蒋元星(1970-),男,浙江兰溪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机电系,副教授;黄荷英(1965-),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机电系,高级实验师.(浙江杭州311231)

中图分类号:G7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2-02

“电气测量技术与应用”属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专业基本能力平台课程,该课程与水电行业紧密度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际性和实用性.该课程开发是我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之一.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现为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和省级特色建设专业.自2010年列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以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四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实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能力培养和考核方案创新、校内外兼容的技能训练基地建设、省级教学团队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面向三大核心岗位群,在“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通过“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搭建“四大平台”课程体系,形成能力本位化“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三大核心岗位群分别为:电气设备生产与设计、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四大平台”即能力本位化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平台、专业基本能力平台、专业综合能力平台和岗位迁移能力平台.[1]“五个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内实践训练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岗位考证相结合、毕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一、调研与课程内容选择

教学团队成员通过下企业分析与研究典型工作领域,把培养目标岗位定位为“三大核心岗位群”和一个“迁移岗位群”.电气设备生产与设计群包含电气设备生产企业的装配员、质检员、设计员、资料员、制图员等;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岗位群包括发电厂及变电所的值班员和维护员;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岗位群包括电气设备安装企业、检测企业和调试企业的安装员、施工员、调试员、检测员、试验员等岗位;迁移岗位群包括供配电系统运行与值班员和维护员、农村水电安全监察员、电气设备、营销员、库存管理员等.


课程开发是本次专业建设的重点,课程设置依据岗位要求进行设置,各课程按照项目化、一体化教学要求开发建设.针对以上岗位群特别调研了涉及本课程的岗位能力要求,通过调研了解岗位群中都用到哪些仪表及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重点的仪表进行筛选;把筛选出来的重点仪表作为课程的开发项目.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发现本专业岗位群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是电厂非电量测量(如水位、水位、温度、压力、转速等)、电能参数测量仪表(如有功功率、无功攻率、电能、功率因数等)、智能仪表使用(如温度巡检议、电参数测量仪、绝缘检测仪等);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各仪表的功能、性能、使用方法、使用范围、注意事项,而仪表结构、仪表内部原理仅需作一般性了解.

二、课程项目设计

课程项目设计是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本课程选择项目作为学习情景载体,按照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要求进行.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典型环节-学习情境”的过程为主线,坚持“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针对性”的设计思路,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方法,课程项目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内容与核心岗位相衔接,校企合作开发;淡化理论、理论够用、注重技能;传统测量仪表与先进测量仪表并重;[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课程项目设计总体上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理念,在具体设计之前已对我省典型水电站测量使用的电气仪表做了深入的调研,使课程内容和生产实际紧密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零距离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

具体内容设计时结合前述调研确定的重要仪表及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思路将整个课程按照发电厂电气设备实际情况分解成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电量测量、电厂非电量测量、电能参数测量、智能仪表使用等五大主要项目.每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通过具体任务将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贯穿在一起.每个项目分解成项目导入、相关知识、项目实施、总结评价、课外训练任务等环节,每个主要任务都结合课程要求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解决任务中学习专业技能,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课程项目设计与发电厂运行与管理生产实际相结合,突出了内容的实践性、实际性和实用性,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三个特色:特色一,通过解决实际任务来传授专业技能,层层推进,能够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产生一种成就感.特色二,按项目采用四段渐进的方法.第一阶段讲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先进行本项目的知识储备;第二阶段讲述发电厂中具体应用的各种电气仪表介绍;第三阶段进行项目导入,要求学生具体测量一个或几个参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阶段进行知识拓展,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色三,课程中渗入职业核心能力,发电厂要确保“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离不开运行团队建设,运行人员之间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确保发电厂安全运行.

三、课程教学实施

项目化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不断积累与完善.我院对该课程的项目一体化教学进行了初步的实践,目前许多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项目化课程能否真正有效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师资,二是实训场地.关于师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需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需要更为有效地组织、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工程实践经验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有很好的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同时对教师的配备人数要求也提高,一个老师指导整个班明显忙不过来,无法照顾到全部学生,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3]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学校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教师主动学习提高,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企业人员来校上课,增加企业人员兼课的比重.如我院现规定每一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每学期聘请企业人员上课时间不少于2次,任课老师跟着旁听照样计上课工作量的做法,就是一种可以促进项目化教学开展的方法.

关于实训场地,虽然我院目前尚未建成专用的电气测量技术实验实训室,但现阶段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来解决问题,图2为现有的专业实训条件.如基本电量测量部分的实践可以在电工、电子实训室完成,电能参数测量部分可以在已建成的发电厂技能实训中心完成,电厂非电量测量、智能仪表、传感器、虚拟仪器部分的实训可以在现有的PLC综合实训室的基础上基于组态技术开发电气测量技术相关实验项目来实现.但这些都需要老师积极投入才能完成.

为更好地开展项目化教学,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并长期坚持,需要有以下保障机制:构建实施“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集“虚拟、仿真、真实”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习)基地;构建校内外衔接、课内外兼容的开放式实训体系;构建目标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四、结语

面向岗位、基于岗位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在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教学的改革方向.通过“电气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开发,在项目化教学方面所做的初步探索,充分体会到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一方面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教学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