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265 浏览:118504

摘 要:本文联系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参照教育部系列文件精神,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从学科界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形式与途径以及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阐述了教育康复学新专业的建设构想,以对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课程框架

分类号:G760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提出开设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的申请,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发布教高[2013]4号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即教育康复学作为二级学科与特殊教育学并列.由于教育康复学科属国内首创,本文拟就教育康复学的建设背景、学科界定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区分度、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以期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建设背景

1.1特殊儿童自身对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早产、极低体重等儿童的存活率逐渐上升.这些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暴露出某些障碍或缺陷,甚至产生如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疾病.由于现有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另外,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教育康复效果难以提高.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对象的现状,要切实提高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综上,特殊儿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复怎么写作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康复治疗怎么写作主要由医院承担,而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提供.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康复与教育分离的模式.2012年,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教授指出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的康复治疗不能有效地为教师的教学怎么写作,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这一构想明确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承担起教育与康复的双重任务,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对现有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培养大批具有教育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师资.

1.2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在校特殊儿童约39.9万人.据统计,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1311人,师生配比为1:9.65,远低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例.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怎么写作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统计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怎么写作的不足3%.就目前我国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数量而言,如以每名专业人员怎么写作40名儿童、每名儿童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来计算,我国共需要9.7万名教育康复专业人员.另外,对于绝大部分特殊儿童而言,每人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训练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对于许多存在多重障碍的儿童来说,可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综合康复怎么写作.再者,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需要对其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和康复.因此,目前我国教育康复人员的需求与实际数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特殊儿童所需的相关康复怎么写作包括:听觉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物理康复、作业康复、艺体康复、康复辅具以及社会康复等.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康复医学也随之发展,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相关专业.据本项目组统计,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内容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培养的康复治疗师尚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实际需要,更不用说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对教育康复人才的急迫需求.另外,从目前国内外康复治疗专业所属学科领域来看,相关康复治疗学既可归属于医学类,也可归属于教育学领域,例如香港大学的教育学院就下设言语听觉科学系.因此,本项目组认为大陆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学科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大力发展与建设教育康复学专业,培养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相关康复怎么写作的专业人才.

1.3国家支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心与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了《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2]896号),其中明确提出:“扩展特殊师范专业范围,研究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中提出:“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复学这门新学科,也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2.学科界定及其专业区分度

2.1教育康复学的学科界定

对教育康复学可有两种理解:其一,该学科是研究如何以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的一门学科;其二,教育康复学是整合教育、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为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人提供怎么写作的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简而言之,前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偏正关系;后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并列且交叉融合的关系.这里我们倾向于后者,因为将教育康复学界定为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更符合“医教结合”的内涵,符合目前国内特殊教育新形势下对师资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2.2教育康复学与相关专业的区分

2.2.1教育康复学与特殊教育学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至今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特殊教育的发展又催生并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的发展.而教育康复学则是基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实需求而设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助于落实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方针,有助于建立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

第二,从学科定义上看,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一般以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教育康复学则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培养目标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个别化康复训练的双师型人才.

第四,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以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教育基本原理、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教法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以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儿童各类功能评估与康复训练、特殊儿童教育与教学方法为学习内容.

第五,从培养方式上看,国内目前特殊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层面,实验类课程相对较少;而教育康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则偏重操作层面,实验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学生除需要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见实习外,还需在医院康复科临床实习.

第六,从怎么写作对象上看,特殊教育学以特殊儿童(学前、学龄及青少年)为主;而教育康复学在以特殊儿童为怎么写作主体的基础上,兼顾有障碍的成人.

总之,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更多的是从哲学或理论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而新设的教育康复学则更多的是从实证与操作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两学科的并列设立,有助于促进各自“上天入地”式的纵深发展.

2.2.2教育康复学与康复治疗学

基于学校的教育康复学与基于医疗系统的康复治疗学有明显的不同,如:从培养方向上讲,康复治疗学目前培养的专业人员大多在医院从事相关工作,而教育康复学培养的专业人员则多数将在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从手段上讲,康复治疗学以药物、器械等为主要手段;而教育康复学则将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课程内容上讲,康复治疗学以物理治疗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中的康复涉及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更广泛的领域.从对象上来看,康复治疗学以成人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以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3.专业建设思路

3.1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康复中心与民政福利院等机构,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3.2课程设置

3.2.1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

教育康复学本科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板块(不包括学校与学院设置的通识课程),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现介绍依据这四个课程板块设置的专业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3.2.2课程设置说明

基于上述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课程板块之间相互联系与融合.从整体而言,课程包括了教育与心理、康复训练两类课程.教育与心理类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概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等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主要有:康复听力学、言语语言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各类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等.两类课程及各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衔接,呈阶梯式递进,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后面课程是前面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2)理论与实践结合.该原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关理论课程均有配套的实验课程,如:“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的实验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强见、实习环节,包括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医院康复科的见、实习.

(3)先分后总.即遵循综合康复的理念,先按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能力七大康复板块no]设立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依儿童障碍类型设置拓展型课程,如:脑瘫、智障、自闭症、听障、学习困难等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提出先分后总这一课程设置原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大多数特殊儿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碍,如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第二,无论哪一类特殊儿童均会表现出多种障碍,如脑瘫儿童除肢体运动障碍以外,还会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障碍;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专业课程按特殊儿童障碍类型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与重复.先分后总原则遵循的是先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共同性问题,再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问题,以期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3.3培养形式与途径

沈晓明教授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的建议值得思考.他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倡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二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中康复类课程的比例;三是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造就一批教育康复的高层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康复学的设立是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产物,改革的精神与内容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下分本科、硕士两个层次探讨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式与途径,并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规划为例说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具体说,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60”个学分的课程,前156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后60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实施7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另外,除了让学生获得学位证书外,还将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证书(例如,取得助听器验配师、言语康复师资格证等),提升康复技能,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4.专业发展前景

首先,从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毕业去向上看,其就业领域十分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767所、听力语言康复机构1059所、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30所、智力残疾康复机构798所、儿童福利院397所,另有大量的社会康复机构等,这些学校与机构都需要大批教育与康复的专业人员.

另外,从教育康复专业学科发展前景来看,该学科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无疑有其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与科技的日益进步,现代社会的康复需求将逐渐增加,“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将推动教育康复学向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发展.我们设想:在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可根据特殊教育学和现代康复医学的框架,在教育康复学学科下逐步分设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特殊儿童物理治疗、特殊儿童作业治疗、特殊儿童心理干预、教育康复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我们相信:教育康复学新专业的设立与建设,将极大地丰富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的研究领域,并有力促进两者的交叉与融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