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样化高中升学考试引导基础教育特色

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37 浏览:105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基础教育客观上存在着“择校热”、“负担重”等现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各级政府反复调查研究、分析原因、采取对策,学术界也反复研究,提出许多对策建议.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统一思想、找准对策、共同努力、狠下功夫.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为现行高考制度,认为“高考指挥棒”效应导致了基础教育的“择校热”、“负担重”等现象.本文试图客观、全面分析包括高考在内的高中升学考试现状,沿着发挥“指挥棒”作用的思路,探讨引导基础教育特色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有引导,“导”在哪里?

我国高中升学考试的种类很多,它们在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也以不同形式引导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简称“高考”.不同的高中升学考试,其引导对象、引导作用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这一考试的对象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由于我国高考实行分省命题制,高考方案由各省制订,因此考试内容也有所不同.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实行“3+文综、理综”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综”为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卷,“理综”为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卷,考试科目基本涵盖普通高中主干课程.

综合分析我国各种高考模式,在对基础教育引导作用上,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都把引导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二是考试科目以不同方式涵盖普通高中主干课程:三是考试试卷分值力求与普通高中新课标规定的学分相匹配;四是试卷命题注重能力立意,强化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五是对体育、艺术类考生单独进行专业考试,引导中学生特长发展;六是允许和鼓励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引导中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发挥特长;七是招生考试政策试图引导高中既开足、开齐、开好规定的课程,又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应当肯定,这些设计、规定、措施的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也毋庸讳言,社会公众对现行高考制度的质疑也是屡见不鲜,其中不乏认为现行高考制度导致了基础教育的“择校热”和“负担重”.

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简称“对口单招”,是指普通高等学校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中间选拔新生的招生考试.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电视中专、技工学校及成人中专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部分.考试内容一般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

这种考试也是高中升学考试的一种形式,招生计划纳入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之中,毕业生待遇与其他高校毕业生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考试存在的意义在于:在制度设计上,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辟了一条可以继续深造的通道,使高中升学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有利于构建“升学立交桥”和“人才培养立交桥”,也有利于引导初中教育后的分流.在考试形式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文化和专业理论教学、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这一考试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人数不多以及文化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因素,因此社会关注程度不高,赞扬和质疑者都寥寥无几.

示范性高职院提前单独招生考试.这种考试实质是统一高考之外的另一种高考,考试招生对象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试内容为文化课,笔试后招生院校再进行面试,并综合评定成绩择优录取.

这种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种尝试,也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提升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种举措.由于考试招生在统一高考前结束,因而能够使一部分升入本科院校无望或者选择进入高职院的学生从统一高考中解放出来;也由于考试试卷的难度系数大大降低,因而有利于减轻这部分学生的负担.这种考试对普通高中尤其是非重点普通高中具有很现实的导向作用.这类高中面对选择进入高职院的学生.无需为提高升学率而加班加点,让学生重复做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进行因材施教,认真实施素质教育.

引导难,“难”在哪里?

应当认为,高中升学考试是多样性、多渠道的考试,为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学习开辟了多条通道.如果把高考理解为高校招生考试,那么,高中升学考试的具体形式都应理解为是高考的一部分,其中国家统一高考只是高考的主体而已.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不令人满意,有高考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有非高考的因素.引导难,究竟难在哪里?

破除传统观念难度大.中国传统观念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鄙视技术”等.在这些传统观念影响下.普通百姓在人才观念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科学家比工程师强,干部比工人强,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强等观念,因此,上大学的最初出发点是未来做科学家、当干部,至少也要做一个脑力劳动者.老百姓的普遍期望与社会分工的客观需求形成巨大矛盾,即使不可能进入“塔”的人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对进入“塔”的努力,而高考事实上是进入“塔”的“敲门砖”.于是,普通高中就成为高考竞争的前沿阵地.普通百姓在教育观念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学校教育比社会教育强,职前教育比职后教育强,文化知识教育比德育体育强等观念.因此,上中小学的目标是参加高考,最终上个好大学.在这种传统观念指导下,仅仅依靠高考改革很难改变基础教育的竞争状态,而要改变这种观念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破除错误的政绩观念难度大.中国人很重视政绩,特别是地方领导的政绩往往与老百姓的“口碑”以及干部的升迁紧密相连.所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般地方领导的座右铭.这种政绩观落实到教育领域,很重要的指标就是高考升学率.为了这种政绩.一些地方每年把高考升学指标压到中学,学校又压到班级.形成一级压一级的状况,最终使学生的压力增大.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把升入北大、清华,升入“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升入本科高校作为指标压到中学,定到学生人头.在这种政绩观的引导下,即使到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也很难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或者说仅仅依靠高考改革很难改变这种局面.因为,无论如何进行高考改革,都不能改变高考的选拔功能,而选拔到高端高校的毕竟是少数人.检测如地方领导把高考进入高端学校的人数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并且明目张胆下指标、大张旗鼓做宣传,那么,最终受害者必将是学生.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错误的政绩观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相当普遍.要破除这种错误的政绩观非一日之功能见效,也非教育部门一家努力能奏效,这需要大家都共同努力.破除应试教育模式难度大.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完善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心理,传授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体魄和审美情趣等.学校和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上述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合格.这也是国家一直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而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中学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狭隘为提高高考升学率而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狭隘为高考内容而非规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狭隘为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而非开启学生智慧.一些教师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教学,一些家长误认为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社会公众关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不太关注“不能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所有这些都说明,破除应试教育模式涉及面广,涉及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下大功夫或许才能见效.

需引导,“导”向何方?

基础教育“择校热”、“负担重”、应试教育等问题的解决,需要高中升学考试特别是高考的正确引导,关键是如何引导?导向何方?《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指出了方向,关键是如何组织实施.

以“分类考试”进行分类引导.“分类考试”是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采用不同的高中升学考试方式,面向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高中升学考试方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再用同一张试卷进行考试、同一把尺子进行衡量已经不合时宜.目前的统一高考、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示范性高职院提前单独招生考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类考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类引导的作用.但是,由于统一高考“指挥棒”作用强大、其他考试招生比例过小等原因.“分类考试”所起到的分类引导作用十分有限.今后应当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变集中单一的招生考试模式为若干个供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的招考模式,实行“高端自主、中端稳定、低端放开、分类引导”.“高端自主”就是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和权限,允许其把高考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加权后进行录取,或者直接依据学校考核成绩或联合考试成绩进行录取.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单一依靠高考引导基础教育的弊端,但必须保证考试的科学性、公平性.“中端稳定”就是一般本科院校可以继续沿用现行的高考模式,同时对一些特殊专业可以适当增加面试等环节.这种方式可以保持统一高考总体稳定,合理地发挥统一高考对基础教育主要是基础文化教育的导向作用.“低端放开”就是高职院校招生考试不再依据统一高考,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或实行提前单独招生考试,或实行“注册入学”.这种方式可以使一部分考生从统一高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和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形成对基础教育的另一种导向.

以“综合评价”促进全面发展.考试是评价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综合评价”就是要用多种评价方法来测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升学考试中可采用的“综合评价”包括:一是建立统一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以此作为高中毕业生升学的基本资格认证.二是以统一高考为主辅之以其他考试.三是参考学生平时成绩和表现,部分中学校长、教授推荐等.四是各类高校自主考核、面试等形式的评价.“综合评价”要坚持公平、科学和规范.树立评价的公信力.要建立健全“综合评价”的规范制度,评价内容能反映学生的能力,评价形式能发挥学生的能力,评价程序对所有学生公平公正,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通过“综合评价”,真正把有创新能力、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拔出来.

要实现“综合评价”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985工程”、“211工程”等高端高校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这批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扩大自主招生比例.放大自主招生权限,允许这批高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录取学生.一是优惠模式.把统一高考以外的评价结果作为给考生不同优惠分数的依据,高考录取时可以此降分录取或加分选专业.这种模式是把统一高考以外的评价作为高考的补充,可以引导中学生除文化知识外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二是权重模式.统一高考和统一高考以外的评价各设定一定的权重,形成综合成绩,并据此进行录取.这种模式是把统一高考以外的评价作为高考的组成部分,可以进一步强化综合评价,引导中学生全面发展.三是独立录取模式.高校依据自主评价结果独立去录取,考生不用再参加高考.这种模式是在统一高考之外另设立的高校入学考试.可以先行试点,招收文化有基础、学科有特长、发展有潜力的学生,引导中学生朝着合格加特长的方向发展.

当前,要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加快改革试点步伐,加快“定型”,只有“定型”了的高中升学考试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以期用“考什么”引导基础教育“教什么”,用“教什么”引导中小学特色发展和中小学生“特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