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带给教育的冷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35 浏览:118207

胡娅君的《遗失的童真》被评为浙江省2013年高考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笔者在感受其深层的忧思,倾听其心底的呐喊之后,引发了如下三点教育思考:

一、“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童年应该是天真烂漫的——“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应该是无忧闲适的——“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但曾几何时,在功利主义的“意义”压榨下,一个个水灵灵的小孩童、小朋友变成了一个个干瘪的小老头、小老太,高三年级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几双“眨呀眨”的眼睛了.

《论语·雍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未知世界感到“有意思”时,他才能自发、主动地探求其“意义”,才能保持对“意义”探求的可持续性,在探求的征途上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苦并快乐着,从而实现“由好奇向兴趣转化,由兴趣向志趣转化,由志趣向志向转化”.

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本来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义”的事情才可能渐渐多起来.但“多”也不能“多”到把“有意思”的事完全排斥掉.如果一个人真的把“有意思”的事完全排斥掉了,那这个人的一生就惨了.他活得太严肃,太死板,太缺乏活力,太没有色彩,也就太累,人生的质量也就不高.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保持住一些童真,不时地做一些“有意思”的事,不断发现“有意思”的事,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小小年纪就考上了名牌大学,就挥毫千里、琴声悠扬,那是早慧;小小年纪就深谙世俗之法,那是早熟.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最好的成功;但从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说,这些却不是最好的成长.《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父母对孩子的培养要“三分养,七分等”,同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要“三分教,七分等”.这个“等”,就是要给孩子的成长一个过程,给孩子的发展一个时空.

我们到市场购写菜蔬时,都喜欢购写按照自然规律生长出来的绿色食品,为什么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就不能等到“瓜熟蒂落”呢?为什么非要打“催熟素”呢?下面这段对话也许能给我们一点教育启迪: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一个睿智的家长应该去学会“比”,这个“比”不是拿自己孩子没有得到的东西与别人孩子得到的东西比,而是要拿自己孩子昨天没有懂得的东西与今天已经懂得的东西比.一个睿智的家长还应该去学会“爱”,这个“爱”不是去爱“我希望孩子具有的一切”,而是去爱“我孩子已经具有的一切”.

三、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智商考量的是利害得失,而情商考量的是善恶美丑.智商是冷血的,而情商是温情的.

于丹说:“一个人的意志可以越来越坚强,但心灵应该越来越柔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这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智商”角逐中,青少年的心灵不仅“硬化”了,而且早早地“硬化”了,从研究生投毒事件、同门相残事件中,我们已经嗅到了心灵“硬化”的味.

有智商,我们可以把日子过得“不吃亏”,但只有再加上情商,我们才能把日子“很滋润”,才能看到“冰点以上的风景”,才能“心中有好奇、有想象、有创造”,即使面对残酷的未来,也不会畏惧.一个学生智商如果发育不好,可能要出“次品”,但如果情商发展不好,则可能要出“危险品”.为此,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用“五心”引领广大青少年的情商发展——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送给他人,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让他们成为一个个“阳光少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