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一剂“良药”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722 浏览:158725

摘 要: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在当前的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优点、缺少自信;家长期望过于单一、过高;教师以成绩区分学生,好心办坏事.“赏识教育”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而且有不断进取的动力.本文通过详尽的、典型的教育实例,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才能把教师的赏识作用发挥出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 键 词:赏识教育现代教育改革教育方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引进新的观念,采用新的方法教育学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们的差异,唤起他们的信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我们试图借鉴前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把“赏识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从“赏识”入手,创造有利于每个学生成长的条件,使每个学生的内心觉醒,从而焕发出生命的巨大潜能.教师的赏识是实现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把教师的赏识作用发挥到极致,取得较好的效果呢?如何使赏识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一剂良药呢?

一、捕捉每个学生的被赏识点

首先,教育者要以赏识的眼光评价受教育者.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无论他们做什么事,做得如何,都要能看到他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并给予肯定的评价,激起他们的进取心.一般的教育认为“不努力就不会成功”,而赏识教育的观点是“不看到成功就不会努力”.这样看来,真正的赏识教育是无条件的.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例如有些学生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比较好动,做作业却比较认真.

二、正面强化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对自己赏识是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信心、培养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

杨宽同学刚入学时,字写得很糟糕.父母很担心,每次回家写字时,总是唠唠叨叨,后来几次找我商量该怎么办.我说,不用担心,我们可以正面强化他的优点,帮他找回自信,慢慢引导,相信他会进步.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每次写完字后,我并不挑剔地指出哪些字写得不好,让他改正,而是非常仔细地在这篇字里找出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字用红色的笔圈上,然后亲切地说:“你这个字写得很好,坚持!”他信心倍增.后来,他写字时就老盯住那个被红笔圈上的字,照着写.这样我开始圈两个、三个等更多,渐渐地杨宽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

三、学会宽容、真诚地善待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上,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只是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这就是宽容.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转变逆反心理,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

四、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合理是指目标要具体,难度要合适,一般来说,我们往往习惯于提出一些远大目标,认为这种目标稳定而持久,殊不知学生如果感觉力所难及,就会失去信心与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这一问题,为这些有习得无助感的学生专门确立一些可望而又可即的目标,让他们明白只要做,就会成功.这样,学生就会慢慢树立信心,强化学习动机.

五、家校同步,家长参与赏识教育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扬,如果领导夸奖我们一句,我们一整天就会自我感觉良好.成人尚且如此,何况还没有成熟的孩子.但是,如今的家长却把孩子的成绩、分数、名次看得太重,无论孩子怎样努力,家长永不知足,只会天天念叨“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让孩子们疲惫不堪,没有学习的成就感.

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升学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在家里受批评多、受表扬少,受讽刺多、受鼓励少.原因是,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期望太高,总是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结果是,孩子没有了上进心,增加了自卑感,从而产生了无所谓的心理及逆反心理.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其说是学生的问题,不如说是家长的问题.

我们要利用家长会,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将“赏识教育”的实施计划传达给家长,与家长达成共识,与家长密切配合.并且在每次家长会上,完成常规式的汇报工作之后,我见缝插针地向他们介绍一些赏识理念、赏识经验,给他们读一些小文章.通过学习,家长们都说,没想到教育孩子还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真该好好学习学习.通过这一实践,我认识到,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没有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是难以获得较佳效果的.

“赏识教育”给学生、给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它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了抱怨教育的痼疾,唤醒了许多人的教育智慧,并得以迅速传播,它成了我们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一剂“良药”.当然,任何药方都不可能包治百病,赏识也不可能使教育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应该说,“赏识教育”只是给老师和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如何把握一个度,什么该赏识,什么不值得赏识;怎样把握赏识与批评的关系,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还要不要一针见血、直截了当地批评?和颜悦色地批评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吗?等这些问题,有待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