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高校辅导员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95 浏览:17382

摘 要:厘清高校辅导员群体在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上的困境,对引导辅导员在工作中践行核心价值取向有着重要意义.新时期下,高校辅导员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过程,可从价值理想与自我需求双重实现维度来理解;而诉求功利与现实阻力则是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在精神上和现实中的两种困境.

关 键 词: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认同;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21-02

2012年初,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上海高校辅导员誓词》和《上海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提出,是对辅导员的工作的提炼和升华,有助于提升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水平.当前,厘清高校辅导员群体在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上的困境,引导广大思政工作者践行核心价值取向,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一、价值理想与自我需求: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双重维度

所谓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满意的目标的行为准则,任何一种价值观的最终根源在于生活本身.辅导员对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过程,是个人的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的过程,其中既有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也有个人自我需求的实现.

1.维度一:认同是价值理想的实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辅导员首先应当有崇高的理想追求.理想就其本身而言具有超越性和前瞻性,能够调动辅导员积极向上的,对辅导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导向作用.新任辅导员对所从事的岗位职责处于懵懂阶段,随着辅导员工作时间变长,业务实践和生活阅历丰富,在校园整体氛围及同事的影响下,其个人价值观念也开始进入选择和重构阶段.一旦辅导员把核心取向中四个维度的价值融合到自身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中,就开始进入个人价值理想的升华阶段.由于核心价值取向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与辅导员在岗位上实现个人理想是一致的,因此,辅导员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也即是其价值理想的实现.本文作者认为,辅导员在工作的实践活动中,经过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改变原有的价值结构,逐渐确立起对所从事岗位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是其个人价值取向的升华过程,也是价值理想的实现过程.

2.维度二:认同是自我需求的实现.辅导员价值取向是辅导员价值理想的升华,因而认同价值取向的过程,必然是辅导员价值理想的实现.具体而言,就是辅导员个人追求和个人需求的实现.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性是与需要相联系的,按照马斯洛的个人需求理论,个人对价值观念的确认从属于人的基本需求:“与生活本身同义的、绝对的、最终的价值,就是在特定时期内支配他需要阶梯上的任何一种需要等因此,我们有一个有层次、发展着、综合的相互联系的价值体系.[1]”这说明当个人的一个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就会向着高一个层次的发展,而高层次的需求则使人产生新的动机,引发个人的新的行为和价值观.就辅导员而言,他的价值观念对其行为的影响是明显的,但是影响价值观的则是辅导员的个人需求.


二、诉求功利与现实阻力: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两种困境

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为广大思政工作者树立了精神旗帜、行为标杆和道德准绳,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同样面临复杂的困境.从精神和现实两个视角层面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认同的困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认同的精神困境.(1)功利主义影响及其表现.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利益和价值观念也在瓦解.市场经济把人和群体组织的关系转化成简单的利益关系,从而推动了功利主义的盛行.在功利主义之下,人们追求的往往是做事的效果,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惜任何手段,不去思考行为本身的意义.功利主义盛行是人类对科技、经济的片面追求中,工具理性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而价值理性日益被边缘化的结果.马克斯·韦伯认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就是工具理性.”而价值理性则是:“有意识地对特定行为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2]”也就是说,秉持工具理性的人,并非重视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把行为看成能否达到目的之手段,而价值理性则相反.(2)价值多元化冲突与价值虚无.正如马克思所言:“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中来解释.[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急剧分化,一些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阶层结构重组后,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趋向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社会变革反映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则是个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原先的那种以国家和集体为中心单一性的价值观念被打破.不少人在价值选择中,丧失了追求崇高价值的愿望,他们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视为个人追求,对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抱以不屑态度,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主流价值观认同的风气.

2.认同的现实困境.(1)角色定位模糊化.《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应该说,这一界定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角色定位明确了方向,增加了辅导员在职业选择上的自主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在不少高校并未真正得到落实,不少辅导员并未享受到双重身份带来的发展机遇,只是在学校进行统计时候,才“真正”成为干部或者教师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双重身份让辅导员在学校的工作面越来越大,有的辅导员教学任务、管理任务双肩挑,却得不到学校老师队伍的认同.这种身份上的模糊化,反过来则加深了辅导员角色定位上的不明确,以至于有的人认为从事辅导员工作是“没有前途的”.如此心态存在,显然会极大降低辅导员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力度.(2)自我需求难以实现.进入新世纪以后,出身“80后”的一批批年轻人开始逐步成为社会就业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情况同样如此.如今,“80后”的年轻人已经成为辅导员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他们的年龄与学生年龄相差无几,不少人都是大学毕业中的优秀学生,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有着强烈的,以及被接受、尊重、认同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在一些高校,由于学校领导层把重点投向了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对辅导员群体关心和重视不够,导致辅导员群体的工作价值并未得到肯定,群体的幸福感不强.于是,在自我需求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不少辅导员缺乏工作的方向感,缺乏努力的目标,他们对辅导员岗位的价值取向与自身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偏差,难以从内心真正认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3)量化考核带来的压力.当前,在工具理性思维的影响之下,许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也走上了量化考核之路.这一做法借鉴了社会公司在员工素质和能力提升上的管理经验,初衷是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更加规范化,增强育人工作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少高校为了提升考评工作的科学性,把辅导员工作过分细化来进行考核,一些原本无法考评的内容也纳入了考核的范围.如此一来,考核的结果一方面很难真正反映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水平,也在无形中给辅导员增加了精神压力.(4)职业发展渠道的逼仄.近年来,尽管不少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上打通了教师和干部的双重道路,但总体而言,辅导员的发展渠道仍然过于单一化.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主要还是借助于行政系列和教师系列的晋升机制.但是随着高校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岗位越来越稀缺,使得大量辅导员难以获得晋升机会;而在教师系列机制上,由于中级、高级职称的数量限制,以及任课教师在科研上的优势,使得辅导员职称晋升有处于不利的趋势.

三、增强高校辅导员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认同的引导途径

1.关注辅导员自我需求的实现.由于高校辅导员大多数还正处于职业成长过程中,一旦他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职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增强辅导员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认同的途径上,首先要关注辅导员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价值实现.

2.优化辅导员工作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辅导员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力度.首先,应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辅导员感觉到被学校重视和认可,通过环境激励增强他们工作中的自我满足感.其次,要完善考评机制,形成选拔、考核、培育的规范机制.

3.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是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定》来看,当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热点问题分析及矛盾处理、困难学生资助、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学生骨干培养等八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