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文据的提炼

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53 浏览:10536

摘 要:议论文要求言之有据,引用真实、典型论据才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往往忽略对论据的提炼.本文从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用例的失误出发,以高考优秀作文为例,提出一些具体方法,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提炼论据的能力.

关 键 词:议论文写作论据提炼方法指引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的确,真实、典型的事实论据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然而素材是多面而立体的,需要取舍、提炼.因此,如何把素材提炼成论据,并发挥论据的作用,这是议论文写作必须掌握的技能.

一、存在的弊端

议论文讲究的是提出论点后要摆事实,讲道理,这里的摆事实就是陈述论据,但学生作文中常常有用例不当的情况出现.比如:(1)选材陈旧,老调重弹:与磨难有关的必谈司马迁,与好奇心有关的必谈牛顿;(2)叙述过多:议论文中叙是议的基础.论据具有单一性,论据的陈述就是为了证明观点,而叙述过多便模糊了重点,没有了指向性;(3)所引用的例子与主旨有关,但是陈述的角度失当.而这些问题,都与学生不知如何提炼论据有关.

二、方法指引

首先,要注意素材的积累,因为只满足于写作文时翻查资料或考前背背素材是无法做到灵活运用素材的,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思考他们的生与死、得与失,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今,高考作文趋向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洞察生活.因此,除了融合历史,丰盈文化底蕴之外,还要注意引入时代活水,把握时代脉搏、针砭时弊,做到“家事、国事、事事关心”.

例1: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生悲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凰、日以运兮”的无奈,“燕雀乌鸦、巢坛堂兮”的愤懑,令他只有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无愧于天、无愧于心》).

点拨:考生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论据陈述采用了人物自己的诗文,诗文的引用准确、恰当,做到了“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可见考生非常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熟知他的诗词,理解他的情感.

例2:九十年代的美国给了我们答案.当时前苏联解体,两强格局不复存在,美国为自身利益在全球不断挑起事端.海湾战争,出兵南联盟,东南亚驻军等世界在不停地流血,因为一只孤独求败的霸王龙无人可挡,甚至无人敢制约其锋芒.科威特人谈美色变,经济被摧残的窘境危害至今,他们的鲜血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多么需要制约与平衡(《发展与制约》).

点拨:考生非常熟悉当代历史,世界时事,所以才能把平日了解的事情通过回忆、抽取、概括综合成一段精练、有力的论据.其次,论据要能体现中心,第一从形式上扣中心,形式上扣题.文段中多出现关键字或与关键字内容相似的词.有意识、有目的地向论点靠,使得论据阐述的指向明确.第二在论据的陈述上体现主题、中心,用具体的词句表达题意.

例3:屈原不从众,他便让汨罗江水都随他澎湃千年、滋养千年.那时,怀王的身侧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了,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等”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啜其糟而哺其醴,他只好指天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之故也.”不!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举身赴清流了.他没有从众,他是他自己,他也是我们的先祖.时至今日,还有谁不从众?方文山,那个钟情于诗情画意的男子.他用笔勾勒那素胚花,即使笔锋由浓而淡,那韵致也通过麦克风为江山染上印迹;他用眼看穿千里之外,即使只寻得一行青苔,也绿了那江南两岸;他用心感悟东风,在这荒草蔓烟的年代,让那浓词艳句都黯淡了颜色.还好,他不从众,他用自己的独特坚守为我们奉上了诗情如风(《不从众,做自己》).


点拨:作者列举了屈原和方文山的例子,每一个事例中都嵌入了关 键 词“不从众”,在屈原的事例中为了避免重复,选用了与关键字内容相似的词“不从俗、不同流合污”,很有针对性地扣了题.众的表现是“郑袖、令尹子兰”、“浓词艳句”,做自己的表现是“行吟泽畔、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之故也”,以及经过痛苦思虑之后的“举身赴清流”.最后,考生不忘用很精练的语言表达了做自己的意义.“他是他自己,也是我们的先祖”,“他不从众,他用自己的独特坚守为我们奉上了诗情如风”,用具体的词句去展现题意.还利用同类互补深刻剖析,重点是证明一个规律、一个真相.筛选这类论据,在论据的陈述上取粗不取细、取共性不取个性.取粗不取细是指概括的度,取共性不取个性是指概述的角度.还要选择适当的句式形成排比.

例4:当拿波伦与反法同盟互相厮杀时,难耐对手时,欧洲民族国家正飞速形成,欧洲正向着近代文明飞奔,然而当他横扫欧洲时,欧洲大陆却尽是鲜血与啼哭;当成吉思汗与南宋相对时,两方安抚百姓,招揽民心,中华大地欣欣向荣,然而当忽必烈带着铁蹄统一中国时,却只剩人分四等的荒谬与汉人无以为家的凄凉;李自成起兵西北时万民欢腾,夹道欢迎,待到杀入北京功成名就时却得八十天梦辞京城的结局,众人皆说起残暴,却忘记了明朝廷与其相互制约的作用.相互制约时,各图其利,一心向上,个体的发展共同促进整体发展.一旦大包大揽,必将贻害整体,停滞不前(《发展与制约》).

点拨:取粗不取细表现在:写拿破仑时就只要交代他与反法同盟厮杀和横扫欧洲两个不同时期,欧洲民族分别是飞速形成和尽是鲜血和啼哭,至于拿破仑是如何厮杀等细节没有交代.取共性不取个性表现在陈述时突出“相互制约时,各图其利,一心向上,个体的发展共同促进整体发展”这个主旨.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构成凝练的风格,排比的句式构成有力的气势,详尽的论据使文章极具说服力.最后,根据题意找出材料与话题的内在联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调整论据陈述的角度,详略安排得当.

例5:拿破仑说,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远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我说,双赢的智慧不在于永远向前,而在于以退为进.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李密以《陈情表》一文名垂千古,向后人展示了他双赢的智慧.他从小父丧母弃,伶仃孤苦;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才.他一度沦为亡国之奴,归家供养祖母终老.后来他因孝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维谷.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报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帝准许他先尽孝后尽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事新君的忧惧及不满,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情.“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李密用婉转恳切之辞感动了皇帝,得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且避免了拒任新朝的罪过.李密机警善辩,以退为进,既赡养了祖母,又保全了自己(《以退为进的智慧》).

点拨:这一文段中用了李密的论据,重点是分析李密是如何以退为进来达到目的的,所以李密和祖母的关系便可简单交代.而他的为难处境却要铺陈讲述,并还原到那个历史背景、生存环境下发挥合理的想象.因为只有在这个艰难的斡旋中才能显出他双赢的智慧.

总之,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对论据的提炼,这样文章才会更具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