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现状调查与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6 浏览:7980

摘 要:我国GIS(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高等教育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新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GIS专业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希望,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专业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两方面对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促进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我国GIS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GIS专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偏大;人才层次不合理,市场供需存在矛盾;支撑学科多样化,院校交流需深化;应打造特色教学团队,实施立体化教学.

关 键 词:地理信息系统;GIS;高等教育;现状调查;人才培养

21世纪以来,随着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GIS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已有超过170所高校开设GIS专业,每年培养GIS毕业生近万人.然而,在GIS专业迅猛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专业定位、专业发展、师资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必将阻碍GIS专业的未来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缘由,进而找到今后发展出路,是GIS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01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更名为“地理信息科学”,势必将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要求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上述原因,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简称中国GIS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展开对全国GIS专业高等教育全面深入调查,旨在更好掌握我国GIS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为专业建设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一、GIS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回顾

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起步稍晚,在20世纪70年代,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开设了关于计算机制图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首先开设了专门培养GIS人才的本科专业.同时,南京大学黄杏元教授主编的内地第一本GIS专业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出版,标志着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进入萌芽时期.20世纪90年代,随着GIS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我国GIS教育发展也进入快车道.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地理科学类中新增了GIS专业,促进了中国GIS专业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至2000年,全国已经有30余所院校设立了专门培养GIS人才的专业.2002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到2003年,已经迅速发展到100余所院校.至今,我国开设GIS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170余所,部分省市设有GIS专业的高校数量见表1.其中,部分院校还招收GIS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博士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几个省区.

二、调查内容

为摸清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2013年,中国GIS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和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向全国具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不同专业背景和发展层次的院校;内容涉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开设情况、教学团队情况、科研情况、教学成果、学生发展等,详细内容见表2.

本次调查,有超过100所高校发来反馈信息,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的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专业发展状况

(1)专业开设时间及招收规模.自1988年以来,GIS专业高等教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史.21世纪以来,国内开设GIS专业的高校增势迅速.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开设GIS本科专业时段中,1999年到2005年为快速增加期,2005年后为相对平稳期,GIS专业的快速发展反映社会对GIS技术需求日益扩大,GIS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从表3中可以看到,各院校GIS专业本科生招收规模主要集中在60~79人这个区间段中,其次是20~39人和40~49人区间段,分别占到了35.6%、28.8%和24.7%,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和20人以下的院校相对较少,呈现出相对稳定正态分布结构.但是,本科生招生人数在60人以上的院校累计达到45.2%,相对比重偏高,招收规模偏大.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硕士招生人数超过20人的占到了30.9%,在硕士招生人数段中比例最高;博士生招生规模超过5人的院校达到了28%.由此可见,我国GIS专业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招生规模都相对偏大.

(2)本科学生第一志愿比例.学生第一志愿比例高低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和专业今后的发展.图2反映出学生选GIS专业为第一志愿比例为20%~39%的高校约占34%,排名第一;第一志愿比例低于60%的高校约占68%,第一志愿比例低于40%的高校约占51%,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院校GIS专业本科生招生中第一志愿比例还不到40%.由此可见,GIS专业本科生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调剂的,对于GIS专业不了解,社会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3)本科生男女生比例、理科/文科生比例.图3反映出约75%的院校全部招收理科生,只有约3%的院校文科生多于理科生.图4表明有约67%的院校GIS专业男生多于女生.GIS专业本科生男女比例和文理比例的这种不平衡结构,同时反映出GIS专业作为一门综合叉性学科和技术,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这是GIS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

(4)学科背景.我国GIS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多元化、层次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1].其中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其依托的学科背景有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或由相关的科研项目驱动,培养的人才类型包括理学、工学、理工交叉或其他相关行业领域.图5为所调查高校中各种学科背景所占比例情况,其中地理占了45.6%,其次是测绘占了27.8%,反映了GIS与专业地理学起源以及测绘技术发展关系密切.其中部分学校开设GIS专业依托的学科包括农林、交通、矿业、水利、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说明GIS专业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依托学科影响着GIS专业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各大院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开设GIS专业,势必进一步推进GIS专业发展多元化特色.2.教学团队情况

(1)教师总人数.随着GIS产业化趋势不断增强,社会对GIS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对从事GIS人才培养的教师需求同步增多.从图6可以看出,大部分院校的教师人数在10~14人之间,教师人数超过20人的院校达到了14%,超过15人的占到了37%以上.同时,近25%的院校有外聘教师,可以有效促进院校之间的交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根据问卷中相关数据发现,GIS专业的教师来自于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等,各大院校在进行师资建设时也要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相结合,对培养GIS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教师职称结构.教师专业素养对于GIS人才培养以及专业自身发展至关重要.GIS专业起步晚、发展迅速,且具有交叉性的特征,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学科背景较为复杂,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积淀需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对教师职称结构调查结果如图7和图8.其中,大多数院校教授比位于20%~39%之间.教师中的高级职称比例相对较高,有近半数的高校达到60%,36%的高校高级职称比例在40%~59%之间.由此可见,GIS专业教师职称结构趋于理想.

(3)教师学历结构.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潜力同时还体现在学历结构上,尤其是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对于专业科研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图9反映的是各大院校青年教师博士比的相关情况,有20%院校青年教师全部为博士,有约40%的院校青年教师博士比为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GIS专业青年教师专业素质高,对GIS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自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教学科研成果

本次调查问卷就GIS专业的高校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奖、近三年科研和出版的地理信息系统教材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教学成果奖是教学研究的积淀与结晶,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自GIS专业高等教育开展以来,各高校在GIS专业教学成果方面硕果累累,部分教师在GIS教育方面获得了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据调查显示,约有50%的高校获得过至少一项以上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成果奖,时间上大部分集中在2005年以后,尤其是2009年以后成果获奖约占总量的70%.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成果“把握信息学科特点,推进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与系列教材一体化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刘耀林、汤国安、李满春三位教授还获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显示我国GIS高等教育在教育界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

科研是高校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就GIS专业方向近三年科研情况而言,各高校成果卓著.在GIS专业教师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方面,大约有80%高校承担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其中约有50%左右的院校承担过4项以上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GIS教育工作者科研素质与能力不断提升,有利于GIS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优秀教材和高质量学术著作,是教学和科研长期积累的成果,是高校教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次调查中约有75%的高校出版或者参加编写了教材,这些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原理类教材、技术方法类教材、应用类教材.其中原理类教材和技术方法类教材比较多,应用类教材相对较少.一定数量高质量教材不断出版,一些教材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4.学生发展情况

(1)本科生参加比赛情况.GIS作为一门注重开发应用的工具性学科与技术,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积极鼓动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据统计,所调查高校中有超过70%的院校参加过省级以上GIS相关比赛并获奖.其中参加较多的赛事有Esri全国GIS软件开发大赛、各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校GIS应用技能大赛、“超图杯”全国高校GIS大赛等.

(2)本科生就业情况.学生就业率反映了不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本次调查重点关注的方面.调查项目包含本科生一次性签约率和就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比例两项,调查结果如图10所示.其中,一次性签约率为100%的院校有9%,有半数以上的院校能够达到80%.但是,同样也有13%的院校该项低于50%.让人担忧的是,GIS专业本科生就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比例并不高,其中仅有49%的院校能够达到80%以上,19%的院校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GIS专业毕业生人数目前大于GIS产业市场需求;另一方面GIS专业高等教育还必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本科生考研情况.GIS专业学生考研率相对较高.学生选择考研动机主要是自身提升需要,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受到GIS专业就业状况的影响.因此,对于考研率的调查能够及时掌握人才培养需求,调整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图11反映了各院校参加考研学生比例和年均考研率的整体情况,其中这两项指标均在50%以上的院校分别为49%和22%,有低于10%的院校分别为0和4%.整体来看,GIS专业本科生考研率目前处于高热状态.

四、结论分析

1.专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偏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GIS产业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对GIS认可度不断提高,GIS技术应用逐步扩展到交通、规划、环境、农林等多个领域,社会对其的需求越来越大.GIS技术发展与应用最终推动了GIS专业高等教育的跳跃式增长[2].众多高校纷纷组织师资力量增设GIS专业,已有GIS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应当讲,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迅速壮大与发展,离不开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所做出的贡献.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目前还存在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其中,招生规模偏大是问题之一.正如中国GIS协会前会长陈军教授在2005年所指出的[3]:“我国所培养的GIS学生比世界各地的总和还要多,这种现象在令人欣喜的同时也让人担忧.”毕竟专业开设和发展、招生规模变化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需经过严格论证,盲目跟风可能导致“泡沫经济”、“海市蜃楼”,最终经不起社会的检验.2.人才层次不合理,市场供需存在矛盾

目前,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具有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留学生的完整教育体系,这为培养高层次的GIS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1世纪高校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将地理信息系统的教育分为大众层、应用层、专业层和精英层[2].从目前来看,学生考研率较高,硕士、博士招生人数较多,导致精英层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而真正从事企业研发与应用的人才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各高校培养单位师资、设备力量相差悬殊,导致培养的人才良莠不齐[4],最终出现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就业率不高与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因此,各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要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挖掘自身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师资力量,培养出GIS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人才.

3.支撑学科多样化,深化院校交流

我国GIS专业早期主要是从地理学和测绘学中分化出来的.进入21世纪以来,各高校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开设GIS专业,使得GIS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多元化格局.GIS专业支撑学科差异导致了不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侧重点不一样,课程设置表现出具有明显的“母系”特征[5].在这样的情形下,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面向GIS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量身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面向基础研究及行业应用的GIS专门人才[6].如计算机背景院校应该注重学生GIS开发能力培养,地理学背景院校适宜提升学生应用GIS解决地学问题的能力,测绘背景院校可加强培养学生空间数据获取及处理能力.这样既能发挥不同高校自身优势,又能满足市场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GIS人才需求.另外,不同院校之间也应该深化交流,更好了解GIS产业对GIS人才培养新变化,避免GIS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做到GIS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

4.应打造特色教学团队,实施立体化教学

团队教学是很多国家当前都在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是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水平的教师为了共同的培养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组织,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强教育资源团队整合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根据GIS专业具有支撑学科多元化以及应用领域多样化的特点[7],更加需要打造优秀特色教学团队.同时,用新教育理念、新技术手段、新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互动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以推动GIS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方法[J].测绘科学,2009,34(1):230-232.

[5]齐述华,罗小平,舒晓波.我国不同学科背景下GIS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32(1):4-7.

[6]秦其明,董廷旭.中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34-37.

[7]郑贵洲,吴信才,晁怡.面向异构环境的GIS课程教学团队构建[J].测绘通报,2008(9):72-75.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