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切入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857 浏览:121490

摘 要:感恩教育是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当前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把感恩教育作为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加强感恩教育应从巧妙激发学生的知恩、识恩、感恩情感;矫正认识偏差,实践中奉献爱心;搭建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感恩教育贯穿到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活中等多方面努力.

关 键 词:感恩;中职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37-004

感恩是个人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帮助在内心产生的由衷认可,并真诚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也是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知恩、识恩、感恩的习惯,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胸怀宽广,人际关系和谐,学业事业成功,可实现校园和谐、社会稳定.

1当前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1.1以己为重,情感交流缺失,人情冷漠

在当今这个信息开放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随着人们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的束缚,向“陌生化”演变,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冷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本就思想不够成熟的中职生深受影响,有较大部分中职生功利思想严重,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更有甚者,在社会上、校园里动不动就因细微小事吵架、斗殴,这已严重影响中职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例如:我校一些中职生就认为领取“国家资助款”是理所当然,晚发放了几天,质问学校,表现出十分的不满;某些贫困学生受学校或老师钱物的资助,连一句感恩的话语都没能说出来,据我在上课时的随机调查,几乎没有学生写过感谢信,也没有学生邮寄过明信片之类的物品感谢过学校或老师,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那是应该的,令人寒心.

1.2孝心减退,理所当然索取,习以为常

中职生正值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自我意识强烈,但同时存在着内心困惑、逆反和感恩意识淡薄问题.他们道德判断力不强,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缺乏辩证理解,把握不了主流,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例如,中职生认为能知道自己偶像的出生年月、生肖、星座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不知道自己父母亲的生日是无所谓的事情;认为在学校里遇见教师不打招呼,也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我上过课,因为这位教师曾经批评过我.另外,他们内心也许在感激父母,感激老师,但基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老师的感激之情.

1.3安于享乐,责任意识淡薄,事不关已

有较大部分中职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在情感上被动地获取,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己为中心的不知回报的性格特征.在学习生活中,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一切围着“智能”转,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例如,有些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其他事不用你管”.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认为父母奉献、自己索取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缺少爱心,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他们极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

2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2.1独生子女,家长溺爱

中职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几代人的关怀,尤其是祖父母更是溺爱他们,凡事包办,甚少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进入中职学校后,对己不克制,做事不尽力,高消费、低成绩、难管理,他们体谅不到父母、老师的辛劳,既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知道感谢教师的谆谆教诲,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另外,他们普遍不爱惜财物,尤其是公物.例如,学校三令五申强调爱护公物,但教室宿舍的门、窗、卫生间设备仍遭学生严重破坏.又比如,在考场上,有些班级的部分学生拿到试卷后一副蛮不在乎的表情,或廖廖做上几笔选择题、判断题,或不到半小时就交上几乎是白卷的试卷,或在考试时能安然人睡!这显然不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智商问题.难道学生不知道缴纳学费后来学校干什么?不知道学费来自于家长的辛勤汗水?不知道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

2.2学校教育,重技轻德

一些中职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过多地把学校中心工作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强调提高就业率,而忽视德育.校园缺乏感恩的文化氛围,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课堂的教育范畴,德育教育未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很多学生出现了品行障碍或发展偏差.诸如知行脱节、表里不一、自我中心、人际冷漠、价值迷失等.

2.3社会环境,急功近利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优胜劣汰的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使得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直接性逐渐凸显出来,感恩文化被人们忽略甚至遗忘,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物质化,社会生活中有恩不报的现象时有发生,“谁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受此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中职生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例如,班级分配劳动任务,有的学生不愿听从班主任的安排,总认为这是学校应该请杂工来做的,我们学生是交了学费的,来学校是学技能的.3对中职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3.1感恩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古代教育启蒙读本《三字经》里就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名句;《战国策》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中国古语云:“羊跪乳,鸦反哺”、“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动人诗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卧冰求鲤”等感恩的故事,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都说明感恩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既推崇“施恩不图报”,更推崇“知恩图报”,儒家思想主张“知恩不报非君子”,唾弃“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儒家文化极其强调“感恩”美德的培养,感恩是古往今来做人的一条基本准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是做人起码的修养.因此,对中职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人性的需要与回归,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

3.2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职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和谐”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概念,体现为稳定、有序、协调而又充满活力的一种状态.因此,中职学校德育应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让他们懂得,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中职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会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构建起和谐社会.

3.3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一直以来,无论是什么层次和阶段的教育,我国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感恩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道德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感恩教育体现在中职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是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中职学生中因“忘恩”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学校在德育中忽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不无关系.中职学校道德教育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洞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得少,德育实效性体现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把感恩教育作为中职学校德育的切入点,从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统一的必然要求.

4对中职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措施

4.1巧妙激发学生的知恩、识恩、感恩情怀

感恩教育是道德和情感的教育,这要求教师善于把教育的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教育情境技能之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我们德育课题组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感恩教育为专题的活动时,让学生先观看影片《暖春》,这部影片触动了众多学生心中的亲情之弦,让他们感慨不已,热泪盈眶,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也让我们看到这些学生心灵深处一种美好感情的猛然苏醒,而这一切向我们展示的是,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所缺少的是一种感恩教育.影片结束后让学生听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感恩的心》,在音乐声中,老师告诉学生应该知道好坏,懂得感恩.要求学生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一次感恩,说一声“谢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又能调动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2矫正认识偏差,实践中奉献爱心

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现象,当心智尚未成熟的中职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形成一种负面心态.例如,有的人是真的做了好事,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对此,应引导学生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懂得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会感恩与施恩,这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实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可引导学生怎么写作社区,怎么写作企业,怎么写作家乡,或让他们做社会调查,或让他们访问一些感动社会的先进人物.这样,通过所做、所闻来激发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的深切情感.学校也可定期组织由学生、家长参加亲情活动,通过一系列亲情活动,纠正一些家长教育其子女的落后意识、认识偏差等问题,号召家长从自身做起,做好榜样,善于利用亲子关系互动来构建家庭教育中的感恩体系.例如,当孩子生日时,家长可给孩子打说说祝福的话,或自制贺卡,或购写小礼物寄给孩子,让孩子体会无限的父母之爱,感受父母带来的无比快乐.亲情活动既能充分让家长表达对孩子的爱,又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对父母、长辈表达悔改、感谢之情的机会,亲情活动能增强中职生的感恩情怀.

4.3搭建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把它作为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有意识地在德育课及其他专业课教育过程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运用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现代传播手段宣传知恩报恩的典型事例,举办感恩题材的作文比赛、感恩故事讲演、感恩格言搜集等文学方式宣传感恩案例,开展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不断激发、引导、鼓励学生的感恩热情,努力营造人人感恩的校园氛围,使感恩教育逐渐形成一种校园文化.有了这种社会氛围,身在其中的学生,就会很容易受到感染,逐渐形成知恩报恩的道德情怀.

4.4将感恩教育贯穿于中职学生的生活中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它需要人本身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感悟,最终形成系统的情感体验和自觉意识.因此,中职学校的感恩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让学生知道,感恩不在于你的举动多么重大,而在于你内心感恩的精神实质,并非报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知道报答也是报恩.通过向学生展示大量的道德事实,用真实、具体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感动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小恩惠的价值,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在学校主动帮助教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见面主动打招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上课认真听讲.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关心理解父母,提倡节俭,为父母分忧,给父母写感谢信,多问候父母,懂得体察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身边的同学及朋友,不忘别人的帮助之恩.

总之,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感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中职学校每个学生的行为准则.当中职生们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感恩行动,自觉地实践于生活中,从而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