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20年建设效果回顾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354 浏览:83972

摘 要:通过详细回顾军械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建课和改革20年来的思路、方法、特点,阐述了该项教学的内容选取、结构组织、讲授方式、课堂交互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总结了对其进行完善、发展的诸多努力和相应的创新.

关 键 词:专业英语;英语教学;教学实践;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原亮(1955-),男,山东青岛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213-05

“计算机专业英语”(以下简称“专业英语”)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公共英语之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英语理解、应用水平,使其能够更为及时地了解计算机最新科技动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开拓学术视野,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创新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军械工程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开设于1992年,历经20多年的完善、改革,已经成为专业重点和特色课程之一.针对该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现作以回顾性的总结如下.

一、专业英语的特点与问题

与其他的计算机类课程不同,专业英语因横跨技术和语言两大领域而备显独特.该课程并非将原本独立的专业内容和英语知识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特定的解释与翻译方法,将二者予以有机的结合.不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引起歧义或造成误解,以致于在教学讨论时或实施过程中常与“双语教学”相混淆.实际上,整个教育界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始终持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对其存废问题争议不断.而军械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如何建设该课,使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也是许多专家和相关教师经常关注与探讨的热点之一.[1]

1.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

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之快、应用之广、潜力之大,令人始料未及.鉴于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量的研究成果仍会在各种媒体上主要以英文的方式公诸于世.对于计算机等领域的专业人员而言,英文水平的要求自然较高.

为此,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已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4号文件,明确提出本科教育(特别是信息、计算机等专业)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争取使学生入学后能够直接接受双语方式的教育,即一部分课程使用中文学习,另一部分则使用外语学习.

国内院校中的双语教学一般泛指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而渗透于各门学科之中的教学.[3]对于本科教育而言,这不仅是一种新颖的知识传输形式,而且更是一种期待中的“催化剂”,有助于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甚至是学习内容与国际接轨.不难想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若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学术层面的交流和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都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以具备较高的听力理解和口头陈述等多项实时交流的能力.[4]然而,在我国部分高校近年来的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就一般情况而言,该方式对现阶段教学双方的要求似乎过高.[5]


首先,“双语”是对多数授课教师的一大挑战.尽管对于“双语教师”的要求有着不同理解和详尽描述,[6]但较为确切的应是“针对完整的一门课程,分别使用两种语言,均能熟练地进行讲授”.因此,在我国双语教学实践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7]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首当其冲.其次,计算机专业本身的学习难度很大.在学生对学科概念和专业构成尚显茫然的情况下,在英语环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必使理解的难度更大.

可以看出,双语教学应是本科层面教学改革的一个长期努力的目标.如果学生的外语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就实施双语教学,无异于揠苗助长.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部分学生既没学好专业,也没学好英语,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8]

相比之下,专业英语则是一门以公共英语为基础、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标和需求而开设的语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相关的专业词汇,提高专业英文论文、文献等的阅读和表述能力,以及了解一定的翻译技巧.有鉴于此,其学习的整体难度当然较之双语方式为低.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水平尚不足以达到流畅使用英文进行学术技术交流、内化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最好能有一个“桥梁”先行予以“过渡”.因此,专业英语的讲授对后续双语教学模式的真正实现应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9]

2.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时至今日,一些高校仍然多以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和学生常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公共英语,尤其关注“应对”等级考试的方法.目前,对于不同专业之间的专业英语,即便是在同一所学校,其教学管理部门也难以给出统一的建议、规划和评测方法,教学方式和效果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水平与责任心,以致于在某些专业中,此类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近乎无序的状态,并导致了下述问题的长期存在.

(1)教学模式.在一些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仍然多以教师为中心,大部分时间用于解释词汇、叙述课文、分析语法、讲解练习等,[10]没有充分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仅就此类授课方式而言,是否可以认为本科层面与高中层面的差别并不明显,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的差别同样也是不大.此言虽有极端之虞,但毕竟可以揭示这种教学模式中并未真正注重其特点和区别,以及对学生们在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帮助并不明显的事实.[11]此外,学生之间的实际英语水平相差之悬殊,在专业英语学习中也暴露得一览无余.若想让学生全部满足统一的学习标准,实属勉为其难.对于许多优秀学生而言,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学习的能力同样很难得到体现.况且,专业英语学时较少,学生对该课所能带来的成效有所怀疑当属自然.

(2)教材内容.众所周知,教材的编纂、出版周期较长,对此实在无法苛求.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现在选用的专业英语教材已更新到第三版,且在国内较为通用,不能谓之质量不高或版本不新.但即便如此,也只是反映着几年、十几年前的计算机水平.目前几乎四处可见的超线程(Hyper-Threading)、多核处理器(Multi-CoreProcessor)、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XML及云计算(CloudComputing)等技术、术语和知识,在教材中也难以得到及时的反映.然而,计算机技术又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十分希望了解所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特别是那些实用技术和流行软件所特有的功能等.但现实环境与教学需求之间往往多有所悖,教材固有的时滞性又使学生的学习期望打了折扣.(3)教师水平和资质.如前所述,尽管该课综合性较强,但学时不多,致使有些专业面因覆盖领域太宽而不便完整描述,更有许多知识点因涉及技术太深而无法详尽讲解.就此而言,专业英语所彰显之教学难度和对教师的业务要求似应更高.长久以来,国内诸多名牌大学培养和引进了大量具有多年国外学习经验和教学实践的教师.[12]无论是在双语教学方面还是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他们都能驾轻就熟且游刃有余.但对于一般院校而言,只能多从英语程度相对较高的专业教师中指定专业英语教师.[13]尽管他们具备了充足的专业知识,但在英语讲授方法方面仍显不足,使得整体教学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此外,专业教师工作任务普遍偏重,在钻研专业英语教学方面难以做到经年不辍和稳步提高.因此,这又成为影响军械工程学院专业英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课程建设思路

专业英语教学的深化和改革工作始终遵循着“紧抓主要环节以把握教学改革方向,细化实施步骤以保证整体授课质量,探索教学规律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丰富学习手段以突出学生个性培养”的整体建设思路,辅以“强化实用意识、实施精讲多练”的基本方法,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前述主要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思路具体体现于下述四项措施.

1.标明课程结构

专业英语课程应让学生不仅能够使用英语重新明确计算机硬件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加强软件和应用等基本知识,还能使其了解前沿发展与动态,并且可将主要内容直接拓展至更为具体、典型的新型器件、软件工具和相关技术.此外,尚须具有相应的叙述和练习环节,以同步提高他们的表述勇气和能力.为此,可将该课划分为教学主线、专业深化、内容拓展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若干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

鉴于军械工程学院本科学生的专业英语开设于大四上半学期,该课程能使学生将教师讲述的内容与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结构不断对照,从而对英语技能、专业知识均有加强.此外,尚需结合学生的个人学习特点与课程进展,针对主线内容深化和补充(李阳疯狂英语、名人专题演讲、网络技术、论文摘 要写作为可选内容).各个模块在课程中的逻辑关系和启动时机一目了然.

2.丰富周边内容

在以计算机主要知识为主线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较为成熟、水平更高的课程模块(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关专业课件)和市面上流行的计算机产品英语广告等各类相关资源,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这样既能延伸至新型计算机系统和外部设备的介绍,又能扩充到术语选用及表达方式的改善,尽可能将“专业”与“英语”这两个主要部分有机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使其既有专业教学中逻辑的严密性,又有外语教学中形式的灵活性.

随着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容联系越来越紧密,专业英语涉及领域较宽的综合优势愈发明显.有鉴于此,对于诸如国际学术会议、现代网络环境以及论文摘 要写作等相关内容亦应给予关注,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纳入教学,鼓励学生将多条“线性”知识经由不同角度的组合而融会贯通,自行“拓宽为面”.

3.注重课堂效率

对于军校学生而言,课余时间的军政教育、体能训练等其他任务亦较繁重.专业英语的课后作业只要顺利完成即可,难以指望大多数学生对此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复习巩固或课前预习.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就成了讲授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大二以前,学生们的英语学习重点在于快速阅读等内容,鲜有语言交流.尽管他们大多可以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其语音、语调和表达方式实在无法恭维.为此,需要对照中文普通话和部分典型方言进行包括口型、舌位在内的英语发音特点和规律的精确描述.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不仅使学生们感到有趣、好学、易记,也有利于此后能以“实时”方式立即解决同类问题于课上,以提高后续课时的利用率.

另外,仔细规划的写作、背诵、演讲等练习均能使学生以最为实际、实在和实惠的方式接受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虽难以使用考卷直接衡量,却易于通过表述予以评定.此外,悉心设计的课堂测验亦可准确、高效地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这不仅要求内容的完整和精炼,更要像考试制度一样,通过形式的落实以保证质量的稳定.课堂测验一般分为单人口试和分组口试,且整个过程均需记录,以作平时成绩之用.

4.发挥环境优势

凭籍专业方面的敏感,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所用教材以及其他媒体,优选相对适宜的英文阅读材料,使学生在专业、语言方面均有所获.然而专业教师毕竟不是英语教师,专业领域的部分优势无法完全弥补英语方面的“先天不足”.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仅仅依靠抽空“充电”以自我提高,其效果终有所限.缺乏严格、正规和系统的训练,使其在掌握英语的内在规律及教学心理方面往往不得要领,难以从完整性方面恰当把关,不易做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在方法、技巧等环节进行准确而有力的指导.

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环境优势尤显重要.军械工程学院与国内大多数院校一样,常年聘有外教执教.只要协调得当,便可充分利用这一便利,邀请他们在闲暇之时协助录音、举办讲座,或直接前来听课指导及参与课堂活动.而外语教研室的同事们所给予的不懈鼓励和从英语专业角度的鼎力支持,同样使得专业英语教师深得所惠.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其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于2005年专为IT行业人员首次建立了“行业英语规范”,并推出了不同级别的IT职业英语水平考试(EPTIP).[14]这亦可作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参考和泛读资料之一.

三、具体实施方法

在这种常年持续的课程完善和创新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总是能够不谋而合地形成并总结不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实际上,这正与一些学者所大力推许的“找到创造新事物的乐趣并形成相应的研究习惯”之研究型学习模式[15]多有异曲同工之妙.历届学生和任课教师的点滴贡献经由长期积累,在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奠定了专业英语教学稳步发展与继续深化的坚实基础.1.主线内容求实

基于课本和课件,可以按照图1所示的教学主线,较为完整地进行硬件基础(计算机及系统的定义和组成、主机与外设等)、操作系统(定义、结构和特点,常用的操作系统等)、体系结构(层次存储、流水线、向量处理机等)、计算机应用(编程语言、软件开发、自动控制等)、网络技术(网络的概念、信息高速公路等)的学习与讨论.所有主要内容均附有课后练习,包括背诵和默写,要求人人开口、个个动笔,以便在其能力所及和课程要求范围之内,得到从完善基础至深化研究的相应提高.对于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为其提供登台演讲的机会,因材施教,予以进一步的锻炼.

随着军械工程学院网络教学环境的实用化,本课程也及时完成并使用了网络课件,既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又使课上讲述和课下练习得以配合进行.学生在闲暇之时还能通过登录网络反复观看与揣摩,并为师生自由讨论和个性化教学提供具体的技术平台.

2.学习方法求新

整体规划的教学内容自然需要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予以配合完成.为此,制定了“练好基本功、注重先进性、科研促教学”的讲授原则,与专业内容密切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所谓练好基本功,就是引导学生不仅需要“眼尖”、“脑快”,而且一定要能“张开口”.注重先进性则是将先进的器件、板卡以及高档PC机都搬到课堂进行展示或分解,直观了解其中的英文短语和缩写标记的含义、作用.然后通过参观一些科研项目,让他们与研究生或相关年轻教师直接进行技术交流,得到新的启迪.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引进”外教也算得上是另外的一种创新(见图2).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交流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为完成既定的英语发言任务提供了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充分表现、课后积极总结的机会.

除了在军械工程学院工作过的许多外教之外,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的教学同事和协助指导过的研究生也在各自回访的过程中,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做了许多工作,如图3、4所示.

3.知识范围求宽

求“宽”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知识面的尽量拓展.无论是英语还是专业,若要拓宽学生学习、提问的思路,先需拓宽教师规划、实施的思路.为此,从开课之前的结构设计到开课之后的建设完善,任课教师曾多次邀请外教和院内专家按照培养目标与实际条件,针对本课程知识元素和相关范围,进行合理、可行和略显宽泛的选取与界定.教学主线的内容要“少而精”,以保证专业知识的深度;周边部分则适度“大而全”,以拓展综合知识的广度.其中,亦包括了笔者从美国西点军校直接搜集到的一些公开资料.

围绕课程主线拓展的内容还包括基本发音规律讲解(使用语音光盘、录音带、网络资料等)、有趣的录像片段演播等.特别是当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时,偶尔引入或回顾一个恰当的英语童谣及绕口令,能使大家精神状态为之一震,可谓“立竿见影”.而带领大家对李阳“疯狂英语”中的一些基础内容予以逐字逐句试听、解析、评判、背景分析甚至吹毛求疵,可使更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中所谓“流畅”和“纯正”等说法产生较为客观与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通过课程要求的背诵和讲述环节,得到有效的练习和巩固.实际上,即便是英语发音的细微改善,也都非常有利于学生们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4.重点环节求深

2000年以后,笔者尝试通过引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公开课件,使学生们能够直接接触到国外较高水平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方式.例如,可以结合教学主线,以硬件基础和体系结构作为重点环节,部分添加并讲解该校低年级课程6.004中的“机器语言”和高年级课程6.823中的“新型超标量微处理器”等较为典型、完整、但难度各异的教学模块.此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英语基础,择其重点掌握,允许因人而异.尽管学习内容、深度有所增加,但学生仍有一定的选择和把握余地.如此一来,至少可使大家既复习了以往所学的相关知识,又能参照相应的英语表述方式,在不同层面上对更为专业的内容有所领悟.同时,使其也能了解一些国外院校相近领域的专业学习之程度、水平和形式,以及体会国内院校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之难度、挑战和乐趣.

另外,计算机产品英文广告中精彩的术语、概念及表述方法,苹果电脑发布会全程录像,业界巨头比尔盖茨专题演讲等,均可作为活跃教学形式、深化教学内容的方法之一,直接应用于课堂.

四、效果回顾和思考

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首先体现于“教”,先期开展的工作重“软”,即主要关注教学思路、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上述问题得到缓解后,教改焦点又集中于“学”,随之进行的工作偏“硬”,即转而侧重教学环境、授课手段方面的建设.课程质量的长期稳定和学生能力的不断超越,促使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并进行更深的思考,以争取再创新绩.从而促进了该课教学的整体优化与完善,形成了宝贵的良性循环.

1.学习成效的显现

历届教学情况表明,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得大部分学生提高了“用英语,学专业”的兴趣.再经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培养,每届都有天资聪慧、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毕业时已在学术、研究等方面展露锋芒.一旦他们将质朴的好奇心转变成强烈的求知欲,便可有助于生成深邃的专业理解和自主的学习动力.此时,其学习潜力巨大,只要“教”、“学”得当,便能更新以往的学习纪录,或是表现于其他方面,并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如前所述,有些悟性较高的学生通过参观科研,实地看到一些在专业英语中就已了解的ISP、FPGA和嵌入式系统等先进技术后,便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点,发现潜在的毕业设计方向和指导教师人选.同时,还会自行搜寻相关芯片的原版资料、手册或软件说明,以进行预先研究和讨论.此外,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完成了英文计算机书籍的翻译出版任务,以及发表了英文学术论文;有的学生获得了从省级英语竞赛到全国决赛直至出国参赛的机会;有的学生顺利通过了全国非英语专业的最高级别英语水平考试——PETS5;还有一些学生则完全依靠仔细研读英文资料,成为了顶尖业务高手,在网络安全和嵌入式领域中一展宏图.2.讲授经验的积累

笔者曾于1999~2000年间作为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分别在ALFRED和GEORGEMASON两所大学进行过高访工作.得益于多年的专业英语教学锻炼,当时除了可以顺利完成计划内的学习和科研之外,还积极争取了登台授课的机会.试讲通过并获校方特许后,便以计算机专业副教授的身份为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JA课程的讲授、辅导.另外,还多次参加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讨论与讲座,初步了解了这些院校的教学规律与学生的学习特点.

笔者所接触到的美国教师们业务精湛、认真负责,课堂气氛活跃且讲授信息量大,但他们的工作和业余时间划分明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方面通过网络以书面方式统一分类回复,另一方面指定研究生为本科生实施辅导.若需亲自解答,也仅限于很少的几次“OFFICEHOUR(答疑时间)”.除非预约,平时难得在课后见到教授一面.因此,学生们课上遇到的许多问题还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于是,笔者便尝试着上课早来、下课晚走.此外,又将一些与授课内容关联不大的问题集中,在课后与感兴趣的部分学生另行探讨,或专门组织一个小的专题讲座.这些在国内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举措,竟然大受学生欢迎,也就成为了他们眼中一种全新的“中国教学方式”.

实际上,我国高校中绝大多数教师在工作时数上从不斤斤计较.这种几乎都称不上“奉献”的通行做法在一些国外同行看来却是不可思议,所以十分重视.其主管人员曾数次随堂听课以监督、保证讲授质量并拍照留存(如图5~8所示).他们认可这种方式的优点,却因社会体系存在巨大差异而难以仿效.尽管如此,对于笔者而言,却为后续进行不同教育制度下的教学工作研究对比、取长补短以及争取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第一手资料.

3.整体教学的改善

尽管专业英语重要度很高,但毕竟是小课、选修课,从开课伊始到考试结束,延续时间太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反复琢磨和重新回味的余地.因此,任课教师不仅应在重视程度上与大课等同,而且更需深谋远虑、浑身解数、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使学时安排更加紧凑、高效,课程内容更加新颖、深入,讲授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尽可能地通过保持学生的新鲜感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清醒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专业整体的教学特点与需求,确定合理可行的改进目标.

严格说来,计算机专业英语理应涉及计算机的全部领域和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其涵盖范围之宽,教学资源之广,其他课程难以比拟.而作为一门具体课程,只能基于教材、恪守主线,予以“局部”实现并根据实际情况深化与拓展.尽管如此,该课之特点足以使其在公共英语和双语教学等课程学习方面“承上启下”,在计算机基础与相关应用等学术研究领域“左右逢源”,进而能够逐步成长为一门“节点”课程.即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直接关联并支持专业建设.尤其是通过适度“侧重”,可以争取与相关课程形成取长补短、联手互助的态势,共享宝贵的课程资源,以收相得益彰之效.

例如,为了寻找和添加一些新颖的内容或方式到教学过程之中,往往需要通过网络搜索、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有重点、有倾向地结合专业特色获取诸如多核处理、演化硬件、片上网络、赛博空间等许多相关的技术前沿信息,以及兄弟院校的教改方向、实施方法及经验体会,并予以仔细梳理总结,分类应用.所得资讯虽常存深度不足之缺憾,却具有高屋建瓴之优势,综合体现于点多、面广、有特色.不仅能为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亦可对组成原理、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接口技术、嵌入式应用等一系列专业课程的改进形成巨大帮助.[16]因此,任课教师若能及时悟得“教学相长”之道,恰当把握时机,便同样能获益匪浅.即便就是此类小课的教学改革,只要规划认真、方法得当,也能带动或促进相关科研项目研究[17]和实验室建设[18]等其他工作的进行.

多年来,许多专家和领导都曾单独或带领查课小组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进行过听课检查.他们的支持、肯定和建议对于进一步督促教师改进授课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所起作用甚大.本课程在全军院校2007年的本科教学评价工作中,顺利通过了来自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考评专家所做的外语类课堂教学检查.而这一切又使得笔者更加充满信心,努力带领课程组更主动地完成相应的工作.

4.师资培养的思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国内名校于2004年联合成立了全国高校双语教学协作组,以就此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问题制定指标、建立制度.相比之下,尽管军械工程学院专业英语以及双语教学实施和改革曾有较大的成绩,但均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况下取得的,不但与上述指标体系差距较大,而且也不足以适应近期军械工程学院有关部门提出的学生能用英语“开展学科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的新标准.立即着手进行标本兼治的工作,已是势在必行.无论是专业英语,或是已经开设和准备开设的双语教学,师资问题均为关键所在.而为此所展开的后续工作,自然将主要集中于对青年教师的帮带和培养.

一般而言,此类提高途径一是通过包括以校内学习、国内进修、出国访研为主的在职培训,二是选派教师在理工和英语两大领域中获取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位.鉴于军校的特殊性,难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青年教师的大量培养,况且其程度、要求不易统一,可比性也难于掌握.而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并在一些试点院校展开的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项目,[19]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该项目中针对高校教师的系列证书包括三个级别: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相关课程分为3模块,共计3学分)、国际双语教学书(相关课程分为5模块,共计7学分)、国际双语教学高级书(相关课程分为7模块,共计10学分).整个体系秉持“层层晋级”政策,即只有获得低一级的证书后才能报考高一级的证书.可以认为,若是能够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20]针对这种资格认证的基本条件并结合工作需求和个人特点,在不同级别上予以统一规划、组织和实施,便有望以此“另辟蹊径”,使得相关工作“柳暗花明”.对于有志提高相应教学水平的青年教师而言,这无疑将是一大福音,而且此类挑战和竞争将更为透明、规范和现实,可操作性更强.如果这一考虑能够得到支持和实现,首先可对相关教师的个人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只要能够持之以恒,为此而付出的所有努力终将使其在人文素质培养、思维方式训练等诸多领域得到丰硕的回报,并会直接作用在视野的拓展、认知的深化、口语表达的顺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各个方面.再者,对于院校而言,便是能够在数年之内形成一支高质量、年轻化、成规模的专业英语或双语教师队伍,并长久体现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有效地保证此类课程的后续改革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20多年来,持续的改革和创新使得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成功避免了生搬硬套、步入僵化的倾向,不仅明确了与公共英语、双语教学在形式、方法上的区别,而且进行了专业内容的完善和补充.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综合锻炼而逐步建起了使用英语进行科研探索和学术交流的信心.这一成功的实践也可说明,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只有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赋之以新的理念、内涵与运作方式,才能不断地顺应形势发展、进行合理外延、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取得预期的成效.该课已与其他课程一起,为下一步本科层面双语教学的开设或完善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师资,并为帮助、引领专业学生尽快走上成才之路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同时,可望作为一块能为其他课程教学所参考和借鉴的“他山之石”,以期共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