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03 浏览:14028

摘 要:只有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抓好导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 键 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03-03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所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怎么写作和研究对象是病人,治病救人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奋斗目标.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每个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些研究生将成为不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书呆子.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和往届生.应届医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是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为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1].然而,实习中后期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应届学生的复习迎考占用了大量的临床实习时间,导致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高,临床操作技能较差.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多集中在重点医学院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侧重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对临床训练不够重视.有些往届生因为工作不理想,就辞职在家专心考研,有些往届生在基层医院工作,条件较差,没有得到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因此,绝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强化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1.上岗前培训.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前进行上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职业道德规范、医患沟通技能、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医疗法律法规等,使研究生对医院临床工作中的要求有所了解,为临床实践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的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和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2].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研究生不能仅仅是技能熟练的“处方师”或“手术匠”,临床能力也绝不只是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应是知识结构、逻辑分析、综合推理、诊断治疗、决策能力及实践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3].因此,医院科教科和研究生导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联合制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计划,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计划内容包括:(1)在导师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参与管理病人,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临床操作技能;(2)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应参加科室的业务学习,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4)研究生应轮转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拓宽全科领域的知识面.

3.临床实践考核.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应进行临床能力考核.考核可分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前考核.一是出科考核.各临床科室成立科室考核小组,负责出科考核工作,以保证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的质量.出科考核的内容包括3部分:(1)平时表现;(2)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病历质量的考核;(3)医德医风考核.对于出科考核不合格者,继续留在本科室学习,直至考核合格为止.二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附属医院组织进行.附属医院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小组,由小组选择一名病人,考核研究生的临床诊治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等.三是毕业前考核.毕业前考核由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处理常见病的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完成科研活动所需的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4].科研工作主要按照以下3个步骤来实施.

1.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择课题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因此,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找出专业发展的空白与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写出课题设计报告.通过选择课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临床研究生的课题选择应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尽量涉及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样才有临床意义.反过来,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发现其不足之处,有助于课题的完善与提高.研究生选择课题后,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参加,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得课题的设计进一步完善.


2.课题的实施.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要动手做实验,还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研究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题研究开始以后,研究生往往需要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同学、病人及其家属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总而言之,通过课题的实施,锻炼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应定期汇报研究工作,使导师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同时,导师也要随时检查研究生的工作,防止弄虚作检测.

3.撰写论文.论文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多年的学习成果最终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总结[5].在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之前,邀请一些专家就如何写好论文进行辅导,传授论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导师也应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论文质量不高者,不得参加答辩.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

1.优化课程体系.高等医学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明显落后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等问题.因此,要强化跨学科、开放性的课程设置,体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沿知识的统一[6].跨学科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跨学科知识,研究生的视野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内容比较陈旧,即使是最新版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审稿、出书一般需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7].经过如此长的出书周期,教科书的内容明显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用这种陈旧的书本知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研究生,使研究生了解这些成果,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