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敢写,乐写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82 浏览:17869

【摘 要】习作教学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而作文更是工具中的工具,它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乃至未来的工作、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横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新时期的习作教学,教师应寻求教学的新策略、新途径、新方式,使学生从厌倦写作文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创设习作情境,走进学生内心,发掘学生“想写”的源泉.二、注重语言积累,应对言语匮乏,奠定学生“敢写”的基础.三、改变评价方式,变批改为交流,赋予学生“乐写”的动力.

【关 键 词】情境积累兴趣评价

“记流水帐,语言干瘪苍白,情感迟钝虚检测等”一直是小学生习作的通病.因此,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令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习作情境,走进学生内心,发掘学生“想写”的源泉.

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们写作的情境.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成为一项作业的情况下,就变得无话可说了.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很好地创设习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的宝藏挖掘出来,或者说以情境为触点,激发他们本身就具备的写作能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磨刀非但不误砍柴工,砍起来还更加轻松”.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之前费心思创设习作情境,我觉得很有必要.


那么,如何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呢?我觉得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活动情境教学

把活动引进课堂,是创设习作情景、激发习作情感的一种方法.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许多科学家小时候就是在玩中开启了探求知识的大门.把活动引进习作课堂能让学生全身心地体验到快乐,由快乐产生智慧的火花,打开情感的闸门,用笔书写心中的快乐,从而减轻了学生习作的心理负担,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

2、实物情境教学

真实的视觉刺激能诱发人的内心情感.如那些成功的影视巨作,它们之所以能扣人心弦、震撼人心,不就是因为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吗?视觉上的冲击能激发人内心深处的“情弦”,让人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这就是“情动而辞发”.小学生在习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正是因为心中“无情”所以“无辞”.因此在习作教学时应创设情境,把实物引进课堂让学生得到视觉上的冲击,这样他们自然就有话可说.

3、生活情境教学

正如施建平老师所说的“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习作不仅仅是以生活为源泉,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邵坤老师的《放飞童年》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邵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许多学生生活的照片和许多精彩的瞬间,让学生喜滋滋地回顾生活当中的趣事,乐滋滋地演示游戏过程,动情地讲述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所有的这些都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精彩.学生心中的那股情感的潮水也就自然地从笔端流淌而出.

二、注重语言积累,应对言语匮乏,奠定学生“敢写”的基础.

叶圣陶曾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叶老先生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我觉得,没有语言积累就没有习作素材,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出现了很多学生不敢写作文的情况.因此,我们在习作的指导中,应采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间接获取经验,积累语言.积累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敢写作文了.

1、课堂阅读教学──语言积累的“主阵地”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立足课堂、重视课本的阅读教学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材选文具有经典性、可读性等优点,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能为写作做好铺垫,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课外阅读延伸──语言积累的“百宝箱”

语言积累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生阅读量不够多,也是导致他们阅读、作文失分的一个主要因素.叶圣陶先生早在50多年前就说过:“但凭一部国文教材,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作为小学教师,如果能每周创造一两次和学生一起阅读的机会,对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了解课外知识和信息都大有帮助.天长日久,学生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而且丰富了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在写作时就能有丰富的内容如泉涌出.

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三、改变评价方式,变批改为交流,赋予学生“乐写”的动力.

作文教学中,有一件事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传统的作文批改,要求老师们一定要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只会不断地扼杀学生写作的兴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等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软化的宽松的评估要求,它使师生双方从批改的阴影中走出来.批改,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平等对话、交流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应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比较式的评估结果,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1、当面交流

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有的教师往往搁置几天,才有空看.这样就错失了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法的最好时机.我的做法是学生的作文随交随看,即时听取学生的想法,理清学生的思路,有时当面对话,还可以避免因不了解而出现的错误.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爷爷家门前种了一棵芙蓉树.我以为他写错了,芙蓉乃是荷花的别名,怎么能种在地上呢?我就问他,他告诉我,这是木芙蓉,和荷花不一样.并把介绍木芙蓉的书给我看.我很庆幸和他当面交流看法,不然,白纸黑字的评语写上去,把对的批成错的,岂不是既丢面子,又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文字交流

有时不能和学生当面交流,教师可以采取文字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和批改不同,它少了冷冰冰的挑剔、盛气凌人的指导,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对文章的探讨和教师的建议.学生会感到老师很尊重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激发情感,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在写春游的建议时,有学生建议到乡下去,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观赏到绿树野花,可以到田间挖野菜、到小河里钓鱼,自己烧饭、野炊.我在作文后写道:“看了你的建议,老师被你笔下的乡村美景陶醉了,那真是一个春游的好地方,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去踏青、赏花、钓鱼呢.”并给了他五颗星.学生看到后,高兴地笑了.

3、心灵交流

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使是小学生的作文,那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尽管显得幼稚、不成熟,但却有成人作文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从他们的角度去分析,才能破译学生心灵的,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生才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而不是编造故事,迎合教师.我曾经在生气的时候叫学生写作文《检测如我是教师》.有学生这样写:“检测如我是教师,我决不对学生发火,那意味着我无能;我也决不让学生多抄课文;我不会让他们对着99分的试卷哭泣.”这段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反思良久,为学生的坦率震动.于是我给他写了我的感想:“老师谢谢你的真情告白,谢谢你的提醒,检测如我做学生,我也会喜欢你这样的老师的.”

总之,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采取宽松的、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应该蹲下来看学生的作品,平等地交流.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才会诱导他们多写,乐写,善写.

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