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理学习障碍

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381 浏览:55166

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课程,普遍感到困难.在学习过程中,花了时间,用了功,还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连自己都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原因有学科特点、学科内容方面的;也有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也有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思维习惯方面的.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在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上的故障,巧妙设置“误区”,指导学生学好物理.

一、日常感觉的影响

初二学生虽然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早已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并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进行思维判断,如:物体越重就越难拉动,摩擦力就越大;当人远离平面镜时,像距会变大,像会变小等等,这些似是而非的感觉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这些感觉,当遇到一些熟悉的现象或类似的问题时,这种错误的感觉就会使他们抛开科学的概念和规律,作出错误的判断.与此相反,如能通过合理分析与推断解决一些物理现象与问题,帮助学生抛弃日常的一些错误观念,就能使其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从而由直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二、已有知识的干扰

新概念的学习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认知上的.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已有的知识有时会对新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妨碍新概念的形成,或妨碍对新概念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倒摄抑制的干扰,从而对一些物理概念造成了混淆.由于初中学生还处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处理问题时,大部分还停留在对感性材料的不完全归纳上.他们早已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已经存在大脑中的所谓的物理概念分析判断这个世界,并在不少问题上使用直觉思维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得出他们的结论.而学生所形成的先有概念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越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越大;速度越大的物体越难停下,其惯性越大;楼房是静止不动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才是运动的等等,这些前认识都会影响物理概念的正确建构.由于已有概念具有隐蔽性、主观性、非逻辑性、顽固性等特征,要消除这些特征对学生的干扰,并构建全新的科学的物理概念,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三、定式思维的影响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经常受到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影响.以至于学生在思考新问题、处理新问题的时候,具有某种倾向性和依赖性.思维定式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在条件、环境和问题实质发生变化时,定势思维就会对后继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理解上,而不对本质属性进行分析,进而解决物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物理实验与感性材料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对学生学习产生干扰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巧设“陷阱”,布置“误区”,把学生诱骗到其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把争论后的观点与教师讲授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纠正错误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如何穿插设误,强化概念,谈些粗浅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在读电流表的示数时,容易忽略电表量程的选择.故在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教学中,笔者故意在第三次测量最后一处的电流前,趁学生不注意偷偷变换了电流表的量程,测量结果大出所料,学生一下子骚动起来.“怎么回事呢?”,“哪里出错?”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四处寻求答案.当学生发现问题时,也知道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这样的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又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足够重视,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在讲授运动和力的关系时,笔者发现学生对二者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在巩固知识时,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发生改变;(2)用弹簧秤吊着重1牛顿的木块,当它静止在空中时,所用的拉力是多少牛顿?当它以0.1米/秒速度匀速上升时,所用的拉力是多少?如果是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所用的拉力又是多少呢?下降时,情况又如何?让学生讨论分析.对于第一题,一部分学生持赞成意见,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则认为:物体受力有两种可能:一是平衡力,二是非平衡力,当物体在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就不变.这时,教师暂时不要轻易对这两种意见加以肯定或否定,最好请学生自己边做实验,边思考.第一次用较小的力推讲台,观察讲台的运动状态;第二次用较大的力推,直至推动.学生在实验的同时,答案也呼之欲出、用自己的双手得到答案,既可以领略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于第二题,实验一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要求学生:用弹簧秤吊起1牛顿的木块,①使其静止不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为1牛顿;②木块分别以较慢速度和较快速度匀速上

升,注意观察弹簧秤示数有无变化?学生得出:只要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弹簧秤的示数就无变化.接着提问:木块在竖直方向上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有几对平衡力?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其中的道理:(1)即使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一定会发生变化.(2)只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无论它的速度是多大,物体要么不受外力作用,要么所受的力都是平衡力.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一些错误的概念.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简单地予以否定或纠正,学生既不好理解也不能掌握,只能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对物理成绩的提高作用有限.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分析推理,论证或演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去否定错误,走出“误区”,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分析和推理为主要研究手段,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作为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重视概念建构和正确理解,使之网络化,其次要通过课堂教学,设置情境,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全面提高物理素养.如果教师要采用设误法,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要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教材,透彻理解概念,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思维习惯,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只要这样,才能不断地有效设误,并通过各种直观、直接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误区”,就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失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