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教学的逻辑绽放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15 浏览:129940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在高考中占有相当比重,培养和形成高中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高中生深谙语文阅读学习的奥秘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立足阅读教学,着眼高考,从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等方面培养和训练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取得语文阅读教学及高考成功的关键.

【关 键 词】高中生语文阅读教学逻辑思维高考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10-03

教学是让学生寻求规律,教学本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就是事物的联系.高中生掌握了逻辑,将自由地驰骋于学习和发展中.

一逻辑及其力量

1.对逻辑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三种词义:(1)泛指思维的规律;(2)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3)特指逻辑学这门科学.实际上,这三种理解也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本文立足于第一种释义,即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是人的思维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逻辑学交互作用的结晶.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2.逻辑的力量

第一,逻辑是高中生挑战高考的一种高级智慧.高考是一场智慧的较量,要在两天四场考试中书写人生的大智慧,靠的是什么,是考生的准备,是考生的临场发挥;准备能否兑现,发挥是否酣畅淋漓,关键取决于考生的逻辑能源.如果考生之前的准备一直停留在浅层或低层级的学习上,那考试的过程和结果是不理想的;如果考生之前经常进行系统深化的逻辑学习,高考将迎刃而解.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只有经历高级智慧的学习和训练的考生,才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经受人生的大历练,走向人生的制高地.

第二,逻辑是发展和提升高中生思维水平的核心元素.高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1)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思维明显地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2)高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已能更有组织地进行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而不是停止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因此,在高中阶段强化对高中生进行逻辑学习和训练,顺应了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使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更完美的境界,必须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为指导,即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如果伸手就能摘到,就无任何成就感,长此以往,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不但不能增强,反而会越来越弱化.

第三,逻辑是高中生语文阅读材料的“X”光.语文学习浩如烟海,必修、选修教材等课内课外的阅读内容都是高中教师和学生必须参透的.现行高考中,阅读题所占分值为35%,不可不重视.要取得好的阅读成绩,关键在于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逻辑,即把阅读能力置于语文课程体系中系统训练.学生一旦掌握语文阅读的逻辑,就等于掌握了语文阅读的规律,拥有规律就是对智慧的占有,就能在学习中以不变应万变,更是创造性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走向高考成功的认知核心.

第四,逻辑是处理知识与能力关系的教学推手.教师逻辑地教,学生逻辑地学,必然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1)师生共同体的交流必须是全面系统的,无逻辑的教学交流难以愈合知识与能力的内在关系.(2)从知识的分类发问,什么知识最有助于能力的发展?肯定的答案就是规律性的知识.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实践中,有的学生病句不断、文理不通,因为没有掌握规律.(3)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必须是逻辑的,才能促进知识和能力的递进转换与提升.


二高考语文阅读教学的逻辑思维形式训练

对于逻辑,一般人很难直接体验到个中的兴趣,有的只是枯燥、繁琐的感受,逻辑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正能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可依据学生实际和课程内容的特点,融基础性、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为一体,循序渐进地开展生动活泼的逻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逻辑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1.概念训练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以语词为其语言形式.

例1,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1)――日本国的首都(同一关系).(2)火车――车(种属关系).(3)员――工人(交叉关系).(4)已婚的人――未婚的人(矛盾关系).(5)导体――绝缘体(反对关系,因为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在两者之间还存在有“半导体”的概念).

例2,比较下列说法发生了什么变化?(1)A.我吃的是意大利产的通心粉.B.我吃的是面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2)A.校长说:有钱人才有发言权.B.鲁迅说:我有(两块)钱,我有发言权.(概念的偷换或转移)

上述两例,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富有生活情趣,展现了概念的多种逻辑关系.概念学习是知识学习的基础,对于概念的学习,务必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形成科学概念.

2.判断训练

判断,也称命题,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命题,如:“在太空上授课的人是‘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又如“请认真听讲!”“你要去散步吗?”这样的句子没有作出明确的判断,则不代表命题.命题学习是一种比概念学习更加复杂的学习,学习的是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这是一种建立在概念学习基础上的复杂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首先弄清楚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

3.推理训练

推理是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常见的推理形式有三段论、二难推理和论证过程.推理要有逻辑性,首先要注意遵守基本的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我们可通过有趣的话题讨论来了解这方面的逻辑知识.例3,春秋战国时,郑国有个姓卜的人,他的裤子破了,叫他的妻子给缝制一条新的.他的妻子问他做什么样的,他说照原样做,他的妻子把新裤子做好以后,照原样把新裤剪了个洞.(姓卜的人违反了同一律)

例4,以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为例,说说故事中的皇帝、大臣、老百姓为什么都说了谎,他们处于一种什么困境中?(二难推理)

例5,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卖矛又卖盾的那个人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矛盾律)

推理是更为复杂的学习,只有概念、命题学习的基础扎实,学生不断积累和整合,三种学习相对运行且系统连贯,加强归纳和演绎的有效实训,才能促进其思维的不断发展.

三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阅读教学,才能实现最新《考试大纲》对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1.以本为据的比较筛选法

比较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事物罗列在一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对其进行衡量、判别.比较筛选法指的是以原文为依据,针对选项划定区域,认真比对,去伪存真的方法.它适合于高考阅读中的选择判断.在科技文、文言文及选考文本的阅读中,特别是对错误选项的判断,可以从逻辑方面考虑,如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主次颠倒、偷换概念、指代不明、信息遗漏、条件误断、偶然和必然混淆、已然和未然混淆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虽然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但如果对原文没有真正读懂,只是简单地与原文对比,就极易出错,应避免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

2.以考点为核心的归纳程序法

归纳是一种归拢并使其有条理,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程序是指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本文所说的阅读程序是一种应对策略,指教师在紧扣语文学科特点,以考点为核心的基础上,对试卷中的材料、题干、答案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寻找到答题规律,提炼出答题步骤,并帮助学生也建立起来的一套阅读答题程序.一旦我们能熟练使用这套程序,语文学习就会更加轻松主动,阅读效率、考试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第一,运用归纳程序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例1,简析陆游《诉衷情》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分析归纳]通过解答此类题型,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可归纳如下:第一步,结合诗词及注释定位诗歌所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如例1,作者是陆游,知人论世,可知他是南宋人,抗金英雄;第二步,结合诗词指出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例1,可从“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分析概括出陆游的基本特征: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第三步,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如例1,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通过整理归纳,学生对于诗歌应答有了规律性认识,答题就会更加规范.当然,这里所介绍的方法和程序并不是僵死的,在诗词鉴赏中,仍是以长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还有学生自己的想象、感悟与理解,简单套答是一种无效程序,并不是笔者所提倡的.

第二,运用归纳程序法阅读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

例2,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杂交水稻之父》第二段.

题目: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析:本题答案主要来自第二段,可提炼筛选的信息有:袁隆平受到“国际同行的推崇”“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雕虫小技”,所以“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连缀必要信息,答案不难整合出来:(1)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2)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3)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通过相关练习,归纳出解答这类题的步骤:(1)申请题意,确定范围;(2)借助标志,抓住关键;(3)认真比较,去伪存真;(4)归纳综合,重组输出.

以上教学,可以使学生明白:采用归纳程序法,异中可以求同,抓住了共同点,把握了答题规律,就可以触类旁通,具备相应的阅读解答能力.

3.以论证推理形式构思选考内容的探究题

高考阅读教学和论证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考试大纲》强调的“探究”能力考查体现了这一要义,主要在选考内容的部分题中考查.探究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题一般要求考生对人物或作品等进行多角度、不同层面的个性化的评价或阐述其对自己的启发.从高考命题情况看,探究题分值为8分,答题卡设置一般为8行,答题字数应在200左右.所以,完成一道探究题就相当于作一篇小论述文.相比其他几种能力,探究的难度较大,学生最不易把握.如果缺乏论证能力,答题必然存在观点不明确、思路不清、说服力不强、拓展不够等问题,想拿高分就困难了.如果考生在阅读中能以论证推理形式来构思的话,有效完成这样的题也应是一件轻松的事.

那么,在探究解答题中如何运用论证推理方法呢?一个论证的过程包含“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个要素,论证所要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这也是论证的基本思路.论证推理在阅读探究中通常存在两种构思情况:

第一,“一个中心论点+若干论据”的探究论证.例3,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马裤先生》第11(4)题: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解析]用“一个中心论点+若干论据”的论证方法来构思解答例3:首先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是肯定还是否定?只能选择其一,也就是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在解答第一步时就出错.如例3,有学生就会把观点确定为:我认为小说中的“我”有人性弱点,也没有人性弱点.这样,岂不是把自己陷入一个“二难推理”的困境了吗?岂不是违背了逻辑推理的“矛盾律”了吗?自然他就无法自圆其说,进退两难了.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肯定一个,就必须否定一个,不能两个都肯定.观点明确了,接下来就要围绕这一观点紧扣文本来挖掘恰当的论据,如例3,如果把命题确定为“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归纳整合小说信息,论据如下:(1)“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2)“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3)“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第二,“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的论据”的探究论证.

例4,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第12(4)题: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论证构思]例4虽然在题目中没有直接要求确定观点,发出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但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得回答出“是什么”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阐述清楚.显然,这里的“是什么”的问题,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的一个观点.在具体作答时,应紧扣题干以“分论点+每个分论点的论据”的推理形式来构思:(1)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怎么写作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强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2)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致力于北碚乡村建设;(3)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4)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与改革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横线处均为分论点,其余是证明每个分论点的论据.

总之,以这种论证方式来构思解答阅读探究题,既容易使学生把握,也符合高考要求.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