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化工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76 浏览:145354

摘 要:通识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共同的、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育,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化工类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行业背景,探讨化工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策略,对于更好地怎么写作专业教育和培养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化工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轻综合能力形成.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自身发展的深化,单纯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重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通识教育的发展,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高职教育与通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工作需要,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特征的学科教育.[1]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高职教育与实际工作需要联系得更加紧密,主要强调在个别职业中的实际应用.由于职业要求、专业方向的不同,高职教育内容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被限制在个别专业性领域,导致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

通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共同的、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道德的、情感的、精神的等综合的、全面的素质,实现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涉及的范围是广博的、全面的、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同时,它又与相关专业教育一起构成大学生高等教育的整体,因此,通识教育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其基础性体现在通过相应通识教育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能力,形成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而其多元性则体现为根据专业方向、职业岗位等特色,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教育.[3]

二、高职院校进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应是其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爱因斯坦明确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对美和善有鲜明的判断力.”[4]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通识教育的实施,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沟通和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这才是育人的基本宗旨.

通识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调查显示,在用人单位对入职员工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67%),然后依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8%)、自我表达能力(53%)、专业能力(41%)和外语能力(27%).因此,提高通用能力,有助于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同时,专业技能的过度专精、过分单一,不仅无益于职业的转换,而且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面过窄.因此,根据专业方向、职业岗位等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教育,注重“广”、“博”学习,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化工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深入把握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提倡通识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大的趋势,也是努力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举措.化工类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行业背景,其化工类专业的行业文化氛围浓厚,化工类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应注重基础素养和行业文化的融合,充分结合行业背景,突出行业特色.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化工类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还存在较多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狭隘、陈旧.理念作为行为的思想指导,正确的理念对实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同样,通识课程的设置受制于通识教育理念.目前,通识教育的理念较为狭隘、陈旧,严重影响了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的实施和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德”被狭隘地理解为政治素质,缺乏现代社会所需的遵纪守法观念、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心、关爱他人等内容.“智”被狭隘地理解为知识,缺乏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独立判断能力、跨文化视野、创新意识等内容.[5]作为化工类专业通识课程特色的专业拓展知识学习也表现出知识点滞后的特点.如在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教学中,多数案例中均发生于上世纪十年代,其中的关键技术要素已经淘汰或更新,对学生的参考借鉴意义不大.导致学生对行业认识落后,对行业的认同感差,专业学习不积极等,造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通识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化工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在形式上、结构上、内容上和管理上都存在失衡现象.[6]形式单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停留在公共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的形式上.在结构上,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同时,部分通识课程学分设置太多,占去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的学分.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大学生礼仪等文化素质课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很多课程有必修学分的限制.在内容上,专业拓展课程内容存在知识化的倾向,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总体考量,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系统培养.在管理上,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一个专门的组织和管理系统,设置和实施的随意性很大,不利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不利于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化工类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在为创新型社会和现代化化工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下,化工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深度融入化工类专业特色,科学合理地建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使之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坚持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构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就是为了保障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科学、合理,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目标.[7]结合化工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应坚持以下原则.其一,基础性原则.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和全面发展.为此,通识教育课程应置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其二,适切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与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兴趣、能力、需要相联系,与社会状况、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等相联系,与学生的情感、意志、人格培养等相联系.其三,导向性原则.通识教育应避免专业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缺陷,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其四,融合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本土与国际的融合,显性与隐性的融合,以及通识与专业的融合.构建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化工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知能习得与人格养成、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等的关系.[8]首先,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其次,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化工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结合高职院校教学时间短、技能要求高和化工专业背景等教学特点.在课程形式上,应实行多种形式并存,增加选择的机会;在课程结构上,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占到相应的比例;在课程内容上,应做到专业性和基础性的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等,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对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培养;分层次、分难易地设置课程,循序渐进,将通识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的管理上,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其与学校的教务部门联系起来,整体规划通识课程体系,并负责和相关院系与部门的协调,促进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最后,提升通识教育的师资水平.通识教育的师资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品行等.所以,要加强对通识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开发,不断提升师资的水平,提升通识教育的水平.

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有效保障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质量,保障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我们应从多角度着手建立起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首先,评价机构.鉴于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的施教主体多、教育模式多样化等特点,建议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校园文化组织单位担任通识教育的评价机构,整体评价学生通识课程学习的效果.其次,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层次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会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地位.为此,应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主体: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学校评价机构对通识教育质量的评价.最后,评价模式.不同的群体对通识教育的需求不尽相同,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满意度也不尽相同,为此,对通识教育课程本身和通识教育的评价应具有多种模式.其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课程或教育的目标与规范模式,目标群体满意度模式,课程或教育的过程模式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加强具有化工行业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化工类高职院校推进通识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将各种通识教育的知识与理念贯穿其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及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