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教学反思的角度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82 浏览:19754

摘 要: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自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进行积极的反馈、控制和调节,达到强化反思的目的.

关 键 词:中学政治课教学反思角度自我对话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教学水平.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教师的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从而呈现新的气象,形成新的风尚,达到新的成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让学生转变思维,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型转变为知识探究型,尝试解决错误,大胆质疑,引导其反思,解决问题后,再次投入实践,以达到强化反思的目的.

一、与自我对话进行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达到或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的目的.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可以采用“与自我对话”的方式,与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是人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等心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道德境界的重构和升华.同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人的道德觉悟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观念日趋成熟,道德行为逐步走向理性的过程.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表现在对教师讲解的思考及学习中的自我反省,仅在思想政治课上对道德规范做文字上的解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通过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思想改造,优化自我的道德品质.比如,学生学习货币相关内容以后,知道了货币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这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理解金钱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回顾过去自己对待金钱的态度,扪心自问:“我过去有过乱花钱的行为吗?”“我是不是以为有钱就能写到一切呢?”“我会不会因为某个同学用钱很节俭而看不起他呢?”等等,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反思的一个方面是对自身教学技能的反思.表达方面,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讲授正确,过渡自然,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一个方面是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而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

二、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意识的确立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求有所变化.新课程的性、开放性要求教师由“跟着感觉走”到真正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让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形成以教材为平台,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教学行为.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核实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贴商标”现象,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所以在每节课后,我们都应该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本框节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情况如何?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参与?有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给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进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缺点.


三、从学生主体性角度反思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识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道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总之,教师立足自我,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而在反思时暂时性地学习放弃自我,也就学会了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