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突围”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437 浏览:35666

洪泽县第二中学,我十年来曾多次与它相遇,也曾侧面感受过它发展中的无奈、艰难与欣慰.我支持它就以“第二中学”为课题,进行些实实在在的探索.它是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基地中唯一的“第二中学”.它不像有些显赫的名校,总让我有一种陌生的距离感,它让我有关基础教育的一些粗浅文字,获得了些隐隐约约的回应.每每与贝校长或长或短的晤面,他的一些真诚朴素的想法,想法中自然流淌着的教育智慧,他的骨子里坚忍的追求精神,精神中浸润着的教育情怀,总是能给我一种莫名的感动.

洪泽二中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成就斐然.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它以30%低于全市三星级学校最低控制线的生源,创造出高考达线率连年跨越,成功突围“应试教育”的实绩.我感悟的启示不在于此,因为成功突围“应试教育”的前提,只能是囿于“应试教育”,这多少有些局限.我更看重它主张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升学有机融合”,它实施的多元发展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差异教学,我认为它的“突围”,突破了简单化的“转轨”说,其实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实现的“突围”.

一、实施素质教育无须回避考试竞争

在那些说起“应试教育”就讳莫如深的人看来,洪泽二中的业绩很平常,它未能超越“应试”的功利性,甚至还有些保守.但改变是个过程,冷峻的现实并非是不“说”就可以改变,不“说”就可能超脱的.洪泽二中不附庸简单化的“转轨”说,不搞既轰轰烈烈也扎扎实实的两套车,而是坦率地说它要突破“应试教育”的重围,扬眉吐气,还认为这是回归教育教学的本真.它创造的业绩的确重在“高考”,但它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高考本身”,而在关注“人的发展性向的选择”、促进“适合个性的发展”,它是要突破单一文化课的比拼,超越滋生“考奴”的狭隘处境.它说的“基于应试教育的突围”很现实,我宁可认为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突围,它是在寻求能实践的办学之路.

到底是否真有一种素质教育,它可以超越社会评价,超越考试竞争,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初中不问能否考上高中、高中不问能否考上大学)而享有高质量教育的声望?是否真有一种“应试教育”,它可以全然超越人的素质发展,把人培养成简单的考试机器?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偏要与考试竞争划清界线,应对考试竞争偏要以素质教育百般遮掩,却不能实事求是地承认它们的必然联系,这是否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我们把素质教育描绘得不食人间烟火,让误解它的人敬而远之,把考试竞争都说成极端化的“应试教育”,让误解它的人愈加误解,这究竟能有多少实事求是的可行性?

我认为只认定如此泾渭分明的两种“教育”,可能是用形而上学的办法独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的问题,有可能不是真问题.所谓“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其实也不合逻辑,它把教育评价和教育目标弄成非此即彼的关系,让人们误解为要考试竞争就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要考试竞争,这如果不是想要抵制实施素质教育的话,就只能是有些迂腐吧?“应试教育”只能是教育考试竞争的一种极端形式,而超越教育考试竞争的“素质教育”是另一种极端,许多教育事实是在它们中间发生的,有意义的教育思考,也应该关注它们中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旨在促进教育和教学的评价不冲突,也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不冲突,任何意义上的评价和选拔都不会拒绝高素质的人才.

二、以兜底为重心才能普适全体学生

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我认为,只有以“兜底”而不是“拔高”为重心,才可能普惠也普适全体学生,否则谈均衡就可能是个永远的乌托邦.洪泽二中没有“第一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却选择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它想要帮助全体学生突围“应试教育”,显然是以兜底为重心的选择.它的朴素的设想,是让文化上有基础的走文考之路进高校,让专长上有潜能的走特色之路殊途同归,让其他学生也能夯实基础健全人格练就技能,同样造福社会.它的普适的愿望,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选择中挖掘潜能,在有兴趣的学习中快乐成长,所以主张“不以文化课优劣分层次,不以分数高低定班级,不以损伤自尊为代价排定学生”.

洪泽二中曾经把学生走向成功的渠道概括为三条大道:它把为学业基础优秀的学生铺设的、通往名牌本科院校的称为“金光大道”,把为学业基础平平的学生铺设的、通往各类高校的称为“银光大道”,把为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铺设的、通往高薪就业岗位的称为“阳光大道”,这些“道路”的名称显然有些附庸“社会上最看好的”之嫌,但这毕竟还是让“阳光”普照到了每一个学生.而在学校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中,它又把这三条大道拓展成“五大特色工程”,这种拓展主要是让“阳光大道”拥有了职业教育、国外大学课程预备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三种特色工程的保障,这依然是为着每一个学生.它如此设计的成功渠道,因此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中所要求的“全面推动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一致起来.

我认为,以兜底为重心普适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中的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中的“第二中学”的觉悟.它超越了简单地鼓励拔高、追求卓越的取向,超越了单向度关注优质,试图以优质拉动薄弱的取向,体现的是优先考虑一切学生、优先考虑被薄弱群体.这样的觉悟,让“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再是一句动人的口号,而是成了一份办学的责任,它把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心,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继续教育联系起来了.这样的觉悟,也让被优质教育与被薄弱教育并存的现实,不再是“第二中学”发展的困境,而是成了它崛起、复兴的前提,它让“第二中学”清楚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可行性路径.它因此不再盲目地与“优质教育学校”比肩,也不再以“薄弱学校”妄自菲薄,而是优先考虑一所被薄弱的学校究竟能够承担什么,被薄弱的学生们究竟需要什么.它宣示“走进来的是基础薄弱的中学生,走出去的是德艺双馨的本科生”,这虽然有些坦率,但谁能否认这是一种责任担当?三、以多元为特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全面发展加特长”解释素质教育,这的确有些简单化.但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完整性的学业质量,也需要支持个性化发展的土壤.人的发展性向有区别,人的潜能展现有先后,教育培养人因此需要发现这种区别,理解这种潜能.贝校长说他觉得学生就像是还没有切割的玉石,切割开之后才能判断出它适合做什么,才能决定教育如何帮助他.洪泽二中既关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认为“适合个性的发展是素质发展的乐土”,所以想方设法地引领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并为此创设了以多元为特色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差异教学.这与其说是为着成功突围“应试教育”,毋宁说是借助“应试教育”帮助被弱势群体的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为它理解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冲突,还因为它不只是发现了被弱势群体的学生们在现行的考试竞争中处境不利,他们够不到那些竞争的课程,而是还发现了他们人人都有潜能,都有优势,都能学好,他们是因为得不到他们能学好的课程,才无辜地成了高考竞争教育的陪衬人.它因此选择关注人的发展性向,促进适合个性的发展,并以此来突破“应试教育”的重围,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的“突围”?

洪泽二中的一些作法,都是为了践行它主张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升学有机融合”,所以是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作出的选择,它提供给我们的,是实践的启示.

它采取基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模式,主张尊重差异、发展个性、激发潜能.通过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帮助他们弄清楚“我的优势,我的特长”,梳理自己发展的兴趣,寻找个人发展的自信,研制“以特长求发展,为发展挖潜力”的个人发展规划.它在这样的前提下实施关照差异的分层教学,与旨在选拔高低、区分优劣的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不同,它要求不以损伤人的自尊自信为代价,不以考试分数为依据进行分层,它认为向“优秀生”倾注优质教育资源的做法,是对大多数学生的戕害!这与其说是分层教学,不如说是一种尊重差异的分类教育,这样的教育朴素而且也能普适.

它认为教育模式的生命在于课程设置,为此设置了多样化的校本、生本特色课程,使灵活自主的选课成为可能.它既鼓励学生各取所好、各得其所,自主自由地发展,寻求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同时也要求选课与高考吻合,还要适应地方的统测检查和评估.它认为只有这样既能释放也能规约、既能学得好又能考得好的选课才“有一定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或许不是最理想的,这对所谓的“转轨”说而言,几乎就是附庸“应试教育”,但就一所生存困境中的“第二中学”而言,至少是比较优化的合适选择.何况它一直在研究“大班化背景下的个性化、个别化教学”,一直都在尝试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量体裁衣的合适课程,创设多元化有差异的教学模式.更何况它的一支教师队伍,为了实施如此的课程和教学,一直都在“力求做到一人一案,起码做到一类一策”.

它认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有效教学,为此它的教师团队自“十五”起,就致力于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他们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三个转换”的教学思想,还概括出了“四步转换教学法”.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为着“以多元为特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实践中历经不断尝试、反复推敲概括出来的,没有高深理论的支撑,也说不上严格的科学“范式”,但是能操作、讲实用、有实效.譬如为了给学生提供初始的启动和长效的内驱力,他们提出由“带着问题学”转换为“学出问题来”,这个“转换”就是一种很实在的教学思想.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凭着一支教师团队的事业良心和集体智慧,在长期的坚韧的追寻中生长出来的,它不是哪一个人的奇思妙想,也不是哪一方的灵丹妙药,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牵动着教师的教育情怀,逐渐完善的,因此称得上是草根化的、本土化的、洪泽县第二中学的.

四、基础教育只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基础

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受教育者不为被尊重或者被歧视所累,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起点.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所“第二中学”,洪泽二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走进未来社会的通行证,选择了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突围”,它作出的努力让人欣慰.但基础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基础,如果以这样的认识来讨论它的未来发展,应该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有人把“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称为世纪之问,但基础教育究竟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时代,依然坚持基础教育的精英化,还是为培养杰出人才打好负责国民的素质基础?有人把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认定为基础教育的一种责任,但这是否正是导致基础教育恶性竞争的一个原因?如果把越俎代庖的“输送”改为实事求是的“提供”,把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选拔”学生的权力和责任还给高校,基础教育只承担为社会培养负责国民的“有限责任”,它是否会从根本上获得宽松?如果能对基础教育实施培养负责国民的合格性评价,让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及其结果不再成为评价基础教育的指标,我们今天的优质教育和薄弱学校,它们是否还能有雄辩的说服力?如果基础教育不再受进名校、进名牌的考试比拼所困,被优质教育学校和被薄弱学校的学生,不再受被尊重或被歧视所累,它是否就可以坦然地坚守自己的本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了?

这样的“如果”可能有些理想化,但教育是一项理想的事业.毕竟在一个人人都可以读大学的时代,所谓杰出人才或者精英人才,早已经不是仅凭学校里的考试、选拔就可以判断的,更不是基础教育所能承担的.就此而论,我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完全可以更朴素、更平常、更宽松,我们对“高考”成功或者失败的认识,完全可以淡化一些,因为“高考”所决定的,只不过是一张进哪所大学学习的入场券,学生们未来的路还很长,一切几乎都还没有开始.说的更开阔些,考进名牌大学、普通高校,或者步入社会成为工人、农民、农民工,这都只是在人的终身教育的跑道上,分配到不同的跑道而已.就此而论,洪泽二中成功“突围”的几条大道,其实都是“阳光大道”,而几项特色工程,也都是奠基工程.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