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32 浏览:13860

【摘 要】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要怎么写作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以前的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当做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我在一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关 键 词】培养;能力;学习方法

一、强调学生自学的同时,勿忘教师的指导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因而教师的指导地位应从属于和服从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表明自主学习方式是完全“抛弃”掉教师的“放羊式”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适当问题,并由此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潜能,营造有益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而且教师要以适当的“监控”手段引导学生的自学过程,当学生自学出现偏差、陷入困难、误区时,要及时予以指导.在学习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更大提高自主学习方式的效能,教师的指导地位更为凸显,对教师的指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强调其自主性

历史可以说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它跟我们的日常实际似乎并不能直接挂钩,讲的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样的特性就使得学生在上历史课时觉得所讲内容离他们很遥远,是虚无缥缈的.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就需要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的思维认知,使他们认识到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就在于我们会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所以历史不仅不是虚无飘渺的,恰恰相反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历史老师承担发现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性的重任,通过细心仔细的备课找到历史与实际的相似之处,并向学生们讲解以消除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例如,我们在进行七年级历史课本中有关《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这课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我们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们讲解,并对提出他们平时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例进行举例分析.这个年纪的学生普遍活泼好动,他们对于一些常见的工具并不会太陌生,所以通过这种书本实际的结合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地去进行讨论和思考.然后再由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得出“铁制工具的发明及使用使得劳动效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等.这样课堂质量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思考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培养.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

如果学生们只有无限的而缺乏正确的参与方法的话,那么这样的历史课堂是非常混乱的,我们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求到最适合他们的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教师应该注重教导和启发学生如何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有时被解释成“学会如何学习”是很有道理的.例如在进行八年级《战争》这一课时,我们大可以改变以往督促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方式,采取启发学生自我总结概括的方法,比如让他们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每一条条约总结出来,这样就得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这样思想精要的总结,更有助于学生们的记忆.历史经验总结离不开概括,教师可以在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后让学生们自己先看一遍目录,再把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及线索总体地复述一遍.经过这样类似的训练后,学生们就会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有了清晰的思路,同时对正确学习历史的方法有了大体的认识,并且这种认知会在他们以后的学习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自主、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必备条件.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要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如此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教学问题后,应重点讲解问题提出的理论或实际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教学问题的学习意义,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五、留给学生空间,自主感悟历史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锻炼”,以往教学效果检测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对教材所给的练习题、思考题是否都能解决.由于学生的阅历及认知的缺陷,学生的思维活动范围很窄,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创新设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以往教学中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多,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少,考察学生显性知识掌握多,而促进学生体验与感悟少,最终达不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作业布置:一是撰写历史小论文.如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让学生围绕该内容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思考,然后自拟题目撰写成论文.二是编写历史小报.学生通过对资料、图片的处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三是组织社会调查.如学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拟定题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自愿结合,通过走访亲戚、朋友、邻居、社区等搜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四是表格式作业.五是阅读材料解答问题等.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培养了动手动脑,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自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它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