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09 浏览:9647

摘 要: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第一部分美术课程性质提道:“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的文化和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在实施国家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美术课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教学,现在的美术课是具有人文特征的美术文化课,通过这几年的实践,美术文化课从此更加深入人心,它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经常谈论及探究的话题,几年来的实施与探究充分证明了美术文化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小学美术人文性教学的初步探索.

关 键 词:小学美术;人文性;文化切入;实施建议

国家课程改革的实施已整整八年了,纵观几年来的小学美术课程的变化,美术课由以往单纯的技能技巧课改变成现在的美术文化课,美术课从此更加深入人心,它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经常谈论及探究的话题,几年来的实施与探究充分证明了美术文化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可以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这些理念的提出,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能把美术课简单地等同于技能训练课,而应在关注学生技能技巧学习的同时加大文化的含量,有效发挥美术学科在人文学科中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文化浸润.下面我谈谈自己在美术教学中关于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几点探索:

一、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特征

当前,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美术创作或者技法训练,而是在大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要看一节美术课是否是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课,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美术课程性质的定位,追求人文性是人本教育的核心,单纯的技能教育缺乏人文意识,而人本教育则与人文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等等.人文性是具有道德与价值的倾向的,正如一位著名的德国大学校长所说的“自然科学是时代的列车,而人文科学才是时代列车的司机”,十分生动地概括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成员,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应能体现美术的文化的特征,尽管有许多的美术技能教学课,但是一样可以做到适当的渗透,以加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因此,美术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要看它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关于美术是人文性质的这一特征.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切入途径

美术课程如何追求人文性,从何着手,是很多老师关注的焦点,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来寻找切入点.

1.创设情境,营造文化.任何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脱离了文化环境创作出来的,而是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和思想影响的,所以,美术学习离不开文化情境.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中去,加速其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在美术课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文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课中,情境的创设越来越为美术教师们所重视,美术课中情境的创设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是课的导入,也可以是课的,还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结尾,有的甚至贯穿课的始终,讲故事、游戏、办展会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有趣的鞋》一课,教师在一开始即以开设“趣味鞋子展览会”为情境,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把自己扮为展览会的策划者,来引导学生开展“趣味鞋子展览会”,而学生则装扮成展览会的产品制作者、消费者与销售者,通过策划——鞋的文化(功能与历史)——制作(技能运用)——销售(消费——评价)的过程来创设的情境,十分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恰当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学生你争我赶地完成自己的产品,学习气氛十分浓厚,通过模拟销售的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具有实际的意义.

2.创建气氛,营造文化.课堂氛围是一种整体上的气氛和情绪,这种气氛与情绪又是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一种情绪,如果只产生于个别个体,不能影响到大多数学生,当然不足以形成一种氛围.一旦形成某种氛围,将对全体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处理得当,将使学生群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美术文化的氛围里学习美术,通过预先布置好的环境,利用各种感官的刺激,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学五年级上册《光的魅力》一课,教师在设计本课时紧紧抓住了光的元素,利用暖色系列的灯光来布置教室,运用橙、黄等同类暖色系列灯光的照射,从视觉上营造艺术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有一种热烈与兴奋,进而由暖色光的感觉进入《光的魅力》,生动、自然地营造了光的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提道:“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固的情愫”.可以说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我们不要忽视教学环境、文化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它是构成美术文化课的基本要素之一.

3.学科牵手,营造文化.在小学阶段的很多美术课中,大多能体现美术追求人文性的特征,抓住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联系各个学科,进行文化的渗透与延伸也是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又一切入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教育具有创造性,而创造性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的,我们应该把这些创新意识带入课堂教学实践中,使美术文化绽放其独有的魅力,大画家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精辟地概括了创造的含义.

三、美术追求人文性教学的实施建议

在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种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关系到美术课程的落实,下面就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教学的实施的两个建议:

1.注意具有学科特点的融合.美术教育专家认为:“中小学美术中的美术文化决不是美术的、文学的、历史的、社会各学科的机械的‘拼盘’,而应是美术领域的知识、思维、价值、意义、符号系统及其模式,以美术学科为中心,通过美学、美术史、美术评论和美术创作分别展开,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既有独立价值,又具系统形态,而且在不同学段还有层次差别.”因此,在美术文化的渗透上要体现学科特点,强调以美术学科为中心,渗透的文化内容要与美术有联系、有价值、有系统性,在渗透的知识层次与学段要互相联系,层次分明,不宜盲目拼凑.

2.注意文化渗透的分量.根据不同课题决定文化渗透的分量.有些课可以美术文化为主,而有些课可以少量渗透,不同的内容在时间的分配与把握上应有所不同,不能把美术课上成语文课或品德课,要明确每一课的重点,在追求人文性教学分量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双基的学习,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术体验与创作,这就是教师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的体现是本次改革备受关注的内容之一,让我们一起努力,提升美术课的文化含量,让中小学美术课能真正涵养人文精神,让我们真正当好“时代列车的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