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834 浏览:69992

摘 要: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让大批的青年教师涌入课堂.提升青年教师的幸福感,就是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文章从三方面分析了影响青年教师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大批的青年教师涌入课堂,为高职院校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由于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职称评聘、科研申报、职业认同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普遍偏低.

所谓职业幸福感,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提高职业幸福感关系到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更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压力.教师物质生活水平既是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的工资待遇与职称、职务等紧密挂钩.青年教师由于毕业时间不长,职称不高,工资收入普遍不高.加上要解决住房、父母赡养、小孩教育等问题,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二)职业压力.工作中,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承载着来自教学、科研、与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首先是业务能力提升方面,青年教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参加工作时间较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对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把握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不足,缺乏授课经验和技巧,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并需要随时关注授课质量、课堂反馈和学生评价等,因而要上好一堂课,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而一些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机会又难以降临在青年教师身上,这就使得他们的业务能力提升困难重重.其次,职称晋升方面,青年教师多为助教和教师,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职称评聘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职称晋升对课题、论文等的要求较高.青年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多数青年教师没有经过科研培训,对于写论文、做课题感到一筹莫展,特别是申报课题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的事,这就造成了第一道关卡.聘任是第二道关卡,特别是高级职称的聘任,名额少,人选多,能聘上的只能是凤毛麟角.青年教师为了能够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有些青年教师申报多年都没有成功,大大降低了青年教师的幸福指数.第三,人际关系方面,教师职业需要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善于沟通.有些青年教师擅长实践操作,但在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不同身份的人交流的时候,总会觉得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三)社会压力.由于高职院校层次相对本科学院及综合性大学要低,其史、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往往比他们要低,得到社会认可度也就相应要低.很多人对高职院校比较陌生,以为就是职业高中或者中专,可见,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待实质性地提升.

事实表明,来自经济、职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给青年教师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这些负担已经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构成了阻碍.

二、提高高职青年教师幸福感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物质待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应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并提倡多劳多得,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收入,逐步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学校还应保障青年教师的基本生活,如提供相对长期的住房,解决教师子女入托、上学等生活难题,让他们一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二)完善管理制度,关注职业成长.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的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科研培训等,在教学、科研与职业生涯发展等各方面缓解青年教师的压力,体现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如制定向青年教师倾斜的支持政策,设立多种支持性基金,用以青年教师外出进修、科研经费、学历提升等,为青年教师潜心教学、专心科研工作提供经费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在多方面提升自己.要形成传帮带的机制,对不同教龄的青年教师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如对工作未满2年的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强教育教法的学习,使其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三)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强职业认同感.社会、政府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共同关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首先,政府要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高职院校做出特色,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花大力气抓教学质量,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培养的学生才有质量,才能打造出一流水平的高职院校,高职教师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被认可,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再次,应该对高职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重要作用,合理维护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