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生自费的担心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083 浏览:68863

前段时间,政府出台研究生自费政策,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心里有些添堵.虽然我能理解一项政策不可能只有好处或坏处,但还是忍不住担心.作为导师,我只担心两件事:日后我能不能招到学生;我能不能支付得起助研、助教津贴.

自费一定会吓跑一些寒门子弟.虽然新政策列举了几种实施自费后的研究生资助办法,但毕竟学费数额是明确的,而对于每个申请者,所能获得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等资助数额是不确定的,因此每个考研者必须进行一个在入学之前不可能有答案的计算,这个计算看起来是一种风险,会让一些学生放弃读研.对于大多数处于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导师,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就有很多研究所远离发达地区,优秀生源本来就不容易招到,也不稳定,我推测自费政策可能会对这些导师招生更加不利.这就是我担心的能否招到研究生的问题.

至于靠助学贷款上研究生,我认为不会有多少寒门学子考虑这条路,因为目前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好,贷款不能带给学子多少获利的预期.自费政策可能参考了国外的做法,国外的医科、法学、商学都是学费高昂且没有奖学金的,照样有很多人靠贷款学习这些学科,因为这些行业的收入很高,预期偿还贷款没有问题.但在中国,即使医科、法学、商学的毕业生也照样不易获得高收入的工作岗位,因此研究生助学贷款肯定不受人待见,尤其是理工科学生.

既然如此,那么导师给的助教津贴或助研津贴就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生生活来源.对于那些科研大鳄们,这些自然是小钱,但对于大多数经费紧紧巴巴的导师而言,这笔支出将极大困扰他们.文末的表格是我们单位现有的研究生资助办法,可见需要导师出的两个部分是等级奖学金B和助研奖酬金,导师为每个博士生或硕士生每月支出最低为800元或500元,这个数目之前还是容易承受的.但按照自费新政策,检测如将这种现有资助模式完全推翻,而又不能降低生活标准,一旦学生申请不到奖学金和助学金,那么导师可能必须承担其所有费用,这样导师要为一个博士生每年支付三万多元生活费,3年约10万元,加上研究费用,培养一个正常毕业的博士,导师要支付15~20万元.检测如一个导师一年只招两个博士生,把他们培养毕业就需要30~40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正是我担心的能否支付得起的问题.


自费政策下,好的结果是可能把一部分打算混文凭的考生挡在门外,但对改善生源并无益处,因为每个单位的生源几乎固定,对于生源是三类高校的单位,不可能因为收取学费而招来一类高校的毕业生.

最不利的结果可能是,发达地区或者名校的导师本来就不缺钱,生源也好,考生竞争力强,自然也能申请到各种奖、助学金,因此导师们不必担忧生源流失,导师经济负担也不会增加,而欠发达地区或者一般学校的导师就惨了.这是另一种马太效应.

至于自费政策的其他宏观效应,那是各个导师和学生自身表现和感受的综合,如果结果喜忧参半,那就没什么意义.

制定这项新政策的出发点估计是为了强化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和强化导师的培养意识,但中国的研究生培养问题根源不在于“钱”,这个政策显然找错了重点.其结果如何,拭目以待.

政策背景

国务院常务会议2013年2月6日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

(一)完善财政拨款制度.财政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部门所属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安排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并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财政设立绩效拨款,由学校自主安排用于研究生培养.各地要参照这一模式,建立健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拨款制度.

(二)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研究生.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标准博士生不低于10000元、硕士生不低于6000元;同时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资助力度.提高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落实和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

(三)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