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理性上网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018 浏览:84057

摘 要:21世纪是个网络的世纪,网络在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成瘾尤其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引导中学生健康上网需要家长真正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社会也应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此外,学生还应该严格自律.

关 键 词:中学生;网络教育;理性上网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46-03

21世纪是个网络的世纪,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无孔不入,一个崭新的网络社会已呼之欲出.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3.84亿,青少年所占网民比例已超过总数的一半.然而,网络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成瘾尤其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信息时代,面对一群涉世未深又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网络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新课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话题,这里就加强中学生网络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既是中学生学习的工具和获取新知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学生休闲、娱乐和对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对于尚处于人生“危险期”的中学生来说,如果过分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倾情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中,往往就会荒废学业,最终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这种症状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网络成瘾,或称之为因特网心理障碍症.上网者一旦上网成瘾,就开始把网络当做生活的中心,忽略真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活动,并以上网作为排解、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情绪忧郁、心里烦躁、兴趣索然、容易激动和自我评价能力下降等症状,如今,中学生已成为网络成瘾症的高发人群.根据2009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加,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更加严重.

1.网络成瘾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成瘾对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影响身体健康发育.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其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身体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如神经功能紊乱、体能下降、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和免疫功能下降,等等.其次,引发自我认知障碍.中学生网络成瘾者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常常由于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因此容易迷失自我,将虚拟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造成角色混乱,性格极易扭曲.再次,影响学习成绩.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使得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学习,造成成绩下降,引来同学、老师甚至家长的轻视,这样又进一步促使其在网络上寻求解脱和释放,学业困扰更加严重.

2.网络成瘾容易引发社会问题.网络成瘾容易引发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与沦丧.据媒体报道,90%的青少年犯罪与上网成瘾有关.中学生受网络上各种不健康内容的影响,造成他们个性放纵,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欠缺,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有的为了上网,不惜把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挥霍一空;有的四处借款,有的欺骗父母,甚至丧失人格和自尊,严重者发展到偷窃、抢劫、绑架等触犯刑律的行为.据专家调查显示,网上非学术性信息有47%与有关,6%的青少年无意识中接触到这些信息,而接触过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这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多.此外,网络一些虚检测的信息、错误的思想容易误导社会视听,使得原本辨别能力相对较差的中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伴随着诸多思想冲动,进而形成情绪性舆论.

二、引导中学生健康上网的举措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利弊之分,网络世界为学生敞开知识的大门,但是网上的不健康因素也给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对此,是因噎废食,让学生与网络“绝缘”,还是正确引导,化弊为利,这是值得家长和教师深思的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琳达·杰克逊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说,对130个平均年龄为13.5岁的美国孩子进行发现,在长达16个月的时间内,这些孩子的交友数量、在与亲朋共处、学业和社团活动上的时间分配,以及个人情绪和对自我评价,并没有因上网而发生明显改变.相反,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是阅读能力却有所提高.可见,网络并非洪水猛兽,它只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传递的信息也夹杂着、暴力和危险的陷阱,只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怎样进行引导、教育而已.

1.家长应该真正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说过,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三个重大缺失——“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的缺失;同伴的缺失.而在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正好弥补了这三方面的缺失.确实,孩子网络成瘾与家长和家庭氛围关系密切.现在的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自身文化水平低下等原因,要么对孩子只管吃饭、穿衣,对其学习、心理不闻不问;要么,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却不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使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控力.家长的言行束缚和在网络虚拟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检测象,使中学生容易成为网络奴役,导致上瘾.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作为父母,应该明白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学习情况,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和美好的成长空间.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有关专家认为,中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其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此外,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为此,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人的场所,应该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入手,加强学生的网络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形成正确的网络观.

首先,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和安全意识的养成教育.面对网络迅猛发展的形势,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让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上行为;通过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取有关网络信息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实例展开讨论,分析其危害性,通过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网络观,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与知识学习相关的网络正面效应上来,形成对信息的判断力和对不良信息的防范能力.


其次,正确指导学生上网和通过网络指导学生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网络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教师应向学生推荐或正确引导学生浏览有利于学习的、健康的优秀网站.为了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引导学生把消遣与学习结合起来,拓展、延伸学习的空间,可建立基于学校局域网的班级“数字图书馆”,并创建班级、个人网页相互链接的园地.同时,利用校园网,布置学生做网上作业,组织学生利用电脑编辑小报或制作网页,在校园网上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还可通过组建程序编辑、网页设计、动画制作、信息奥赛、电子报刊编辑等网络兴趣小组.再次,减轻学习负担,使学生快乐学习.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大多是因学习压力太大,多次受挫,对学习不感兴趣,同时又没有知心朋友可以倾诉,不被人理解和接纳等.因此,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降低教学难度,多从情感上关心、帮助那些学困生,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改变学业评价机制,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3.社会应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为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除了家庭和学校外,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等外在环境.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规范社会上营业性网吧的自律行为,坚决拒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并应通过图书馆、科技馆和青少年宫等的建设,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和休闲、娱乐空间;通过建设一批青少年电子阅览中心,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网络法规,网络的正常秩序主要还是靠现实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来维护.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应对来自网络的挑战,教师责任尤其重大.面对这些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教师应该倾其心,听其言,观其行,究其因,扶其正.而每一位学生都应该谨慎对待以下五个问题,健康上网——严格区分两个世界: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紧握手中两大利器:道德法规和文明上网;自觉规范两类行为:上网学习和休闲娱乐;合理安排两个时间:日常生活和网上冲浪;牢牢把握两大目标:身心健康和成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