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导学稿”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74 浏览:22032

语文教学是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学者一直致力研究的重要方面,更是近几年各地学者热议的一个问题.因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模式的改变与创新,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否.“导学稿”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后的产物,它的出现是在新课程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它代表了新课程理念中“新”的东西,但也不排斥、否定传统教学中有价值、有生命力的部分,反而将两者和谐、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有着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所应有的5个特点: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一、“导学稿”是什么?

“导学稿”是集教案、学案、作业等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师集体备课的产物.“导学稿”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导学稿”的核心在于“导”,指引导、启发学生去学习.“导学稿”虽然是在课堂之前发到学生手里,但不是简单的将预习等同于导学,不是将学生的后学等同于课堂老师的讲解.导学稿的先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引、启发下根据学习目标等,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并尝试回答与之有关的问题.后教是说在学习中或是在学习后,教师针对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的去指引、启发,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其目的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验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并使全体学生体验到学语文的乐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优良的学习习惯,必要的语文能力,使他们能适应进一步学习与社会的需要.

二、“导学稿”的理论依据

“导学稿”在某些方面受到上世纪德国教育家H·海姆佩尔的“范例教学”理论的启发.范例教学的主要观点和做法: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个特性(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在教学要求上达到四个统一(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教师备课上要求做到五个分析(基本原理的分析;智力作用的分析;未来意义的分析;内容结构的分析;内容特点的分析),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四个阶段(范例的阐明“个”的阶段;范例的阐明“类”的阶段;范例的掌握规律的阶段;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切身经验的阶段).其次,它也继承了我国上世纪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如“情境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愉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合作精神)、“尝试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重视学生的实践,让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与人沟通)等.第三,它还秉承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三、“导学稿”教学模式的基本范型

指引、启发→总结、评价、实践

四、“导学稿”的程序

“导学稿”教学模式是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它具有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所应有的特点.程序如下图: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指引、启发的学习本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以及师生总结、评价、实践的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明确对于师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同时,通过学习目标,学生也能领会教师的课堂意图,能够更好的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起来.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以此目标进行学习活动.通过实践,“导学稿”确定学习目标根据以下三个原则:①必须符合现有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②必须反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③必须将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在一起.

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切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进行,但这不等于学生自由的自己学习,因而“导学稿”的教学也就并不等于是教师放手不管的教学,而是一种指引、启发的教学.教师指引、启发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教师的组织是以知识的形成、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以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导学稿”的本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启发之下,主动地、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其过程是:(师或者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方法大体是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可以衍伸出若干种.比如说师与生集体间的互动,生与生集体间的互动,等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知识得到形成,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学习过程结束后,要对课堂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和实践.总结和评价有师的总结和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课程理念是否呈现、课堂环节是否完善等),生的总结和评价(学习目标是否实现、课堂参与是否、通过学习自身能力是否有提高等).实践是学生的行为,综合本节课的收获,投入到新的语文活动中去.

从“导学稿”的流程,可以明确的体会到,“导学稿”作为在新课改理念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新课改的精神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上.新课程理念对“语文”四个统一(素质教育与升学能力的统一;人文性与学科性的统一;语文实践与语文训练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的要求在其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它的使用不仅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在学习中掌握对知识规律的总结方法,而且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参与热情大大提高,进而由兴趣向探索的方向过渡,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以往传统教学模式顾此失彼的问题.另外,导学稿的实施,也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简化了学习程序,使学生的课本知识、课堂笔记、课堂练习、课内外作业等统统集于一个“导学稿”中,学生不会再因语文知识的琐碎而苦恼.

“导学稿”的使用也给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提供了自由发挥其个性的空间.教无定法,导学稿只是在宏观方面提供了一种教学模式,但并没有将教师完全束缚在一张纸之上.在课堂的微观处理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加入自己的个性元素,使课堂在自己的无形的手中.

“导学稿”语文教学模式的出现是在在近几年各地的教学中.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校,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功能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我们不能把目前的“导学稿”语文教学模式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要在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外在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在实践中去改进、完善“导学稿”语文教学模式,为我们的母语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