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商学院人文课程体系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为例

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001 浏览:65356

【摘 要】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为例,通过人文内容与设计形式相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三个方面对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工商学院人文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研究,试图多角度的回答学界历来讨论的焦点“人文课程是否需要具有实用性”这一问题,以期能够将人文课程潜在性、隐蔽性的功能同实用性这一显性功能相结合,从而为“人文课程也实用”的破立提供一点借鉴.

【关 键 词】云南工商学院,人文课程体系设置,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播)专业,实用性

人文,社会人伦,文治教化,简言之,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本文以云南工商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来探讨如何设置具有实用性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人文内容与设计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云南工商学院在2011年申报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2012年开始招生,到2014年共招生三届,共计173人.第一届学生录取之后,问题接踵而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是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云南省内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当前省内的文化市场,新闻传播、出版发行、中小型企业单位宣传部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需求量,尤其是云南省的地州、县市、乡镇等基层单位和社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这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增长较快,具备相关采写编评全媒体一体化知识技能的学生受到上述用人单位的欢迎.于是围绕着人才需求分析,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在省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社区基层、新闻传媒、出版发行等机构从事文化宣传、出版编辑、新闻传播、文案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10%)、专业理论课(20%)、专业核心课(30%)、技能实践课(30%)、拓展课程(10%)五个模块组成.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是否设置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等课程成为一度争议的问题.“实用派”认为上述课程不具备实用性,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独立学院教学资源有限,不应设置.“人文派”反驳,这些是基础课程、常规课程,不设置,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好比建在空中的楼阁,没有根基,实用就是空谈.双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是文化传播方向,专业核心课与技能实践课以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网络编辑写作、沟通与口才、速记和速录、校对实务、报纸电子编辑与实践、文化产业策划、企业宣传创意等课程为主,实用性较强,因而需要建设一系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总值近300万元.拟建非线性编辑工作室、演播室、新闻实训中心(以纸媒、网媒、新媒体为主),让学生能够完成常规的前期采访和后期制作任务.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日后的工作场景、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了解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注意事项以及工作细节,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模拟武装自己,为下一步进入实习单位奠定基础.同时,与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出版社、文化传播公司、社区基层进行校企合作、市场调研,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上述单位,校外实训,通过完成实际任务、项目的考核,开阔眼界,准确定位,积累工作经验,获得预期的工作岗位.目前,已经与《春城晚报》、《车与人》杂志社、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普洱日报社等结成校企合作单位.


三、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

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的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体现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学院开展了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的人才培养活动.所谓“行业专家进课堂”,即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企业人员等来给学生讲课、示范,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发展研究部主任、传媒经济学博士宁莉女士被邀请来人文学院进行“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讲学,从事新闻行业数十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车与人》杂志社主编钱粲明先生做了“昆明都市类报纸的那些事”的讲座,一系列行业专家的讲座让学生受益匪浅.所谓“工学交替”是学院在学生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安排二到三次实习机会.

总而言之,人文课程不是没有实用性,而是怎样找到适合的载体和形式,体现其丰富的内容与潜在的价值.通过对云南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上述观点.这一论证对于其他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也同样适用.“人文课程也实用”的破立有待全方位、深层次、接地气的进一步论证,这里限于篇幅,不做赘述.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