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师的有效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153 浏览:116952

【关 键 词】初中历史教师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18-02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笔者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注重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坚持多次反思.初中历史课每周2课时,初中历史教师上6个班总共12节才算满课时.我坚持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反思.也就是说,同一节课的内容至少要反思6次.第二,即时反思与课后反思相结合.即时反思是在教学结束后立即根据同伴的提醒或是自己的观察进行反思;课后反思是在教学结束一个月后、半年后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进行.之所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再进行课后反思,是因为时过境迁,我可能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感触.这时,我就会从另一个角度或高度,再次对原来的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重新做出判断.第三,使反思的内容更具体,并有策略地改进.例如,我如果觉得某节课“课堂气氛不活跃”,那么我会用文字进行反思:课堂气氛不活跃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质是什么?下节课我会怎么做?我按照反思后的改进策略去做会有什么效果?这样进行反思,使我的教学不断得到重组建构,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现在,我通过一个反思案例来说明自己平时是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以下是我针对自己于2012年2月27日在七年级(二)班上的一节政史地教研组公开课(第3课“开元盛世”)所进行的教学反思.


一、明白一个事实: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更有效

之前我一般不用多媒体上课,原因之一是认为课本上的文字描述非常清楚,还配有大量的图片等材料,没有必要采用多媒体.再则是因为自身的懒惰,我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而这一节公开课,我为了使自己表现得更好,强迫自己在课前制作了课件.虽然所制作的课件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选取视频资料没有做到宁缺毋滥,一共用了5段视频,总时12分钟,占时过长,无形中减少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但确确实实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曲辕犁和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直观地感受到了唐三彩的造型美观、釉色绚丽等特点.多媒体集声、色、音等于一体的展示功能不但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而且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单纯通过语言表述或静态显示无法或难以让学生理解的问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摒弃偏见,克服惰性,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适地、适量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认识和行动也许来得有点晚,但“浪子回头金不换”,能够改进总比故步自封一辈子好.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二、发现一个问题:课堂气氛有点闷

我感觉到我的课堂气氛有点闷,有时候就像一潭死水:学生机械地看书、记笔记、写练习,不主动回答问题,不积极发表见解,不善于发现问题,没有质疑、争辩、生成等经过反思,我觉得要打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必须着手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在课堂上缺乏

在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缺乏.如果教师本身就死气沉沉,又怎么能奢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生机勃勃的表现呢?所以,我在课堂上应该表现出对生活、对生命的,从内到外地让自己充满生机:装扮上端庄、靓丽、别致,笑容里多一些自信和乐观,眼神中多一些温暖和关爱;语言中有涓涓流水般的娓娓道来,也有波涛汹涌般的澎湃;手段上有传统教学的简洁朴素,也有现代教学的丰富华丽;形式上有学生的个体学习,也有小组的合作讨论等,是春天里的暖风,吹开一树梨花;,是黑夜中的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是寒冬中的烈火,温暖绝望的心;,是山顶上招展的旗帜,激起攀登者的登高.唯有自己拥有了一腔,才能以此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满怀热情地学习.

(二)没有用问题引导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为什么会沉闷呢?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没有处于活跃状态.为什么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呢?是因为没有激起他们的思考兴趣的问题.为此,我自己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可以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先在课堂上设计出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就在当天的第五节课,我在七年级(七)班试着这样做了,效果不错.这节课和上午我在七年级(二)班上的是同样的内容.在讲到丝织业的特点时,我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或“讲”课本第14页的“动脑筋”中的故事.我特意强调了可以“读”也可以“讲”.因为“讲”不一定有人能做得到,但“读”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这样设计是为了防止学生对问题望而生畏,先让他们通过简单的努力就能尝到参与学习的甜头.这个班级平时极少有同学主动回答问题,这一次会有突破吗?我望了一眼台下的学生,看到有的在装着阅读故事,有的红着脸低头不敢看我,有的则木然地望着我等待着,可就是没有人主动举手.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我含笑注视着学生,耐心等待着,坚信一定会有学生勇敢地站出来.“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微笑着说.虽然没有学生站起来,但是我看到许多学生听到这句话笑了.“很多时候,你只要先往前迈出一步,你就会变得与众不同.”我趁热打铁,并示意性地把自己的右手举了起来.这时我已看到有学生偷偷地在拿眼瞟我,跃跃欲试了.终于,在第5分钟的时候,第四组的罗晓婷同学举手了!她站起来,落落大方地、声音响亮地、带有感情地把故事读完了!我和同学们为她的勇敢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事情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当我紧接着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时,台下立即有5双手高高举起.我请举手速度最快的梁晓媛同学回答.她答道:“这个故事说明了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薄如蝉翼.”答案的简洁、准确、到位、生动,这太让我震撼了.要知道,我平时告诉学生答案时一直都是用呆板的表述:“说明了唐朝丝织技术高超,质地很薄.”其实,我的课堂上缺少的不是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而是缺少教师的积极鼓励和智慧引导.第二,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探究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

(三)没有给予后进生足够的关注

在介绍唐朝的手工业时,我是先点明唐朝手工业的发达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部门的发达,然后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手工业部门发达的表现,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的“自由阅读卡”中有关唐三彩制作、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介绍,最后播放唐三彩骆驼俑和唐三彩马俑的视频.我想,经过这四个步骤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这一子目的知识了.可是当视频播放结束时,我却发现许多学生脸上流露出茫然的神情.我走下讲台查看学生的笔记,竟然发现后面四排的大部分学生的课文和笔记本上没有任何标记.这说明他们根本就没听懂.怎么会这样?学生不是阅读过课文了吗?我不是解释得很清楚了吗?学生不是能够回答出问题了吗?看来,我虽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可有些学生未必能读懂;我自认为解释得很清楚,可我解释的未必是学生的疑问;我提问时有学生举手回答,可并不代表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我播放了视频,可并不说明所有的学生都已经理解了.

我想,我在平时的课堂中犯了一个错误:我被表面的“繁荣”迷惑了.当有学生举手抢答时,当许多学生大声喊“知道了”时,我以为真的是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了”.其实,我应该倾听那些学而不得法、学而无所获的学生的声音.他们不表达,是因为他们内心有困惑、有阻碍、有害怕.我应该多注意观察他们,耐心帮助他们,多问问他们是不是“听懂了,”是不是“记好了”,是不是“会做了”,让每节课都成为后进生进步的肋推器.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课堂才能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反思不是终点,而是更高层次的起点;反思是一种好习惯,更是一种好品质.根据历史学科的实际和特点,注重有效反思,将是初中历史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和有效教学的一条绝佳路径.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