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室如何营造适合小组合作的环境

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257 浏览:108629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得新知、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

力,又能在学生的全方位参与下,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些与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主题思想不谋而合.

计算机教室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计算机教室环境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行为,而教师行为又会进一步作用于学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的计算机教室课桌安排一般采用“行”或者“列”的方式摆放,由于电源及网络布线固定的原因,课桌也基本固定,无法进行较大距离的移动.这两种方式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课堂讨论与交流,直接妨碍了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学生会觉得座位的安排表示教师并不是真正想让学生之间互动,从而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变通,积极想办法改善教学的环境了.现在,越来越多学校在建立计算机教室时采用梯形(如图1)、圆形(如图2)、马蹄形等更加合理的课桌安排形式,这些形式使得学生个体之间距离拉近,有利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合作与互

助,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形成更有利于生生互动的分组教学环境.

但有许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因建立较早,仍采用传统的“行”或“列”摆放(如我所在学校),在无法大规模改变格局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有学者认为,小组的规模与组员参与的程度呈现出如下对应

关系:3~6人,每个人都说话;7~10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话,安静一些的人说得少一些,有1~2人可能一点也不说;11~18人,5~6

个人说得特别多,3~4个人有时加入进来;19~30人,3~4个人霸占了所有时间:30人以上,几乎没有人说话.(资料来源:Rogers,1989)通过实践表明,对于信息技术类操作实践性强的课程,小组标准规模为4~6人,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实践的效益,可以保证人人参与,小组成员易产生较高的满意度,有利于团结,形成凝聚力,在操作时也便于两两互助,因此小组成员的规模应以4~6人为依据划分.

为此,我对课桌布局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针对“列”的布局,由于每一列的课桌都是连在一起的,无法有效地执行分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显示器挡着,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将课桌进行了一定的移位(如图3所示),将组与组之间适当拉开距离,同时将原来课桌两边的学生调到中间,以便学生之间能更好地交流.而对于“行”的布局,由于这种布局一般是采用“一四一”的格局,因而在分组及学生讨论时也存在较大问题,居于此,我也将课桌进行一定的移位(如图4所示),使得学生之间分组更加合理,交流更加方便.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还是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分组,教室环境的布置仅仅是为分组学习的开展提供条件.只有分组合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多学生的练习次数和作业时间,有利于动作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