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环境问题的环境保护教育教学模式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332 浏览:34377

摘 要:《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针对高校非环境专业开设公共环境教育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以当前全球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危机为主线,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环境观,提高其环境素养.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高校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53-03一、引言

目前,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正导致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气候紊乱导致极端天气频频发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珍稀物种不断消失,人类在地球家园中的朋友越来越少;在周围的环境中,大量有毒化学物质随意排放,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使许多重金属元素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威胁公众健康.自20世纪末以来,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如何解决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也成为人类热议的话题之一.所谓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现代大学生是我国解决环境问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意识的形成也将决定我国环保事业的成败[1].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类的通识课,《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其中之一.该课程以当前全球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危机为主线,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环境观,提高其环境素养,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而提高其保护环境的意识[2].

经过两年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其他高等院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经验,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总结了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希望能对此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

(一)课程内容合理化

为了紧跟学科前沿,该课程选择清华大学钱易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作为教材.该教材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学科的覆盖面广,本课程涉及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学、经济学、治理学等诸多学科,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内容丰富[3].但教材的更新毕竟与当今发展中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不能同步,且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具有量大,面广,及时的特点,因此,如果完全以该教材作为教案,则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考虑到教材的局限性,该课程教案以本教材中的基本学科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基础,以全球最新的环境案例及环境保护形势和政策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适当结合学生的兴趣,介绍实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缩短课程内容与环境科技前沿的距离.实践证明,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又不使授课内容与时怎么发表展脱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专题化

由于该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因此将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形成小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来教授,会更易于被学生掌握,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物种多样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考虑到该课程的授课对象大多数来自非环境专业,因此,此类专题大多比较熟悉,而且是热门话题,例如,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PM2.5的制定及危害等,学生很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就能接受,从而使课程内容深浅得当,难易适中.

三、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保证模式的多样性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不高,但知识面广泛,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足以完成教学目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现代多媒体技术,内容极其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动画和视频,从视听两个角度来强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从而与传统的教师传授模式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课程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例如讲解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时,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文字板书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全球环境形势的严峻性难以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讲授该专题内容时,可以采用图片和视频的手段,介绍历史上以及当前出现的环境事件,如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2010年墨西哥湾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铅酸蓄电池厂污染导致的血铅超标事件等.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实例,给学生提供了图、文、声并貌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全球环境形势的严重性以及世界各国面对环境危机事件时的处理对策[4,5].同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环保类影片及环保专题的影像资料,如《可可西里》、《美丽的西双版纳》、生态农业、工业生态园等,既贴合课程的要求,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随着当今Inter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中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几近100%.因此,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变得可行,而且会促使教学手段的创新性改革.由于环境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庞杂,仅仅依靠课堂的短暂时间,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将学生领入环境保护事业的大门.而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精髓,还要依靠网络教学的补充.目前,很多高校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或精品课程网站,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网络平台可由任课老师进行管理,放入课堂教学的课件,学生可以自主复习,重新学习课堂上没有接受和消化的内容.同时,平台应该增加丰富的教学素材,例如关于各个专题的实时资讯,新颁布的环保政策等.由于环境科学发展的迅速,这就要求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和资源及时更新,以确保其时效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同时,网络也可以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例如BBS、聊天室或者.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对于一些环境问题的看法,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也可以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老师们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为同学解疑.这样,就形成了课外互动式的学习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加强教学效果.而且,网站应当设置一些题库和试卷库,方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主检查,老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互动式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素材,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因此要引用丰富的案例素材,结合理论知识来讲解知识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以及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考虑案例的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例如在讲授“水污染状况及其治理”专题时,可以选择我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作为主要案例,利用图片和影像的形式直观地展现苏州河的变迁以及治理的各项措施.由于整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对水污染及其整治逐渐形成一个系统清晰的知识结构.在播放影像资料之前,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案例,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邀请一些本领域的著名专家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这种形式,既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环境案例和理论,也颇受同学好评.例如,本学期,有幸邀请到了加拿大Alberta大学的JamesR.Bolton教授为本课程的学生介绍了加拿大Edmonton城将其中的一个机场改建为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的案例.该案例体现了人类居住社区绿色建筑,绿色能源与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理念,提供了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人类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图1为James教授与学生讨论的场景.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一个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案例更容易为同学所接受.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双向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这种教学形式上过于呆板,学生得到的知识比较肤浅,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互动式教学可以克服以上的缺憾,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甚至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6].因此,案例教学中,还应当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在本课程的讲授中,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可以采用大家喜爱的形式展示本组感兴趣的环保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计入一定的课堂成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创新性,同时,也加强了老师与同学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实施过程中,该形式效果良好,大家积极思考,采用的形式有电视采访,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情景剧模拟,小品等,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图2为以电视采访形式进行活动展示的场景.

(四)实践调查与专题讨论相互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环境保护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践中.但是,大多数课程都缺少实践的环节,为此,结合实际情况,给同学提供一些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实践.例如在讲授“水资源与水污染”专题时,结合我校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案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案例现场,让学生亲眼目睹正在运行过程中的水处理工艺,如我校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学校生活污水以及校内水体的生态处理技术等.这种现场教学不仅填补了实践教学的空白,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其环保意识.

另外,可以在课后布置少量环境调查项目.选择一些典型性调查项目进行课堂讨论.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有同学看到垃圾围城的图片,就提到了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处置问题.一位来自台湾逢甲大学的学生说,在台湾,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日常习惯性的行为,但来到这里以后,发现自己想分类都很难,因为在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分类或者只有很粗略的分类,也缺乏监督管理.其他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在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见与措施,学生们都希望,我们能早一天也实行垃圾分类管理,保护我们的环境.就此问题,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在学校周围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学生对于调查的结果查阅相关文献或网络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在这种自主学习和分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环境保护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当然,《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公选课,也难免有的同学是单纯为修学分而来上课的,通过了解,有的同学也直言不讳的说就是这样的目的,因此,如何结合目前全球环境和生态危机,为非环境专业的同学展现一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课程,让更多为了“挣学分”而来的学生,能为了“知识”而走进我们的公选课堂.前面的实践证明,通过以教材为理论指导,多媒体结合时事,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实地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起到了积极调动同学参与到课程中来的效果,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增强了选修课程同学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