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品社教学中将社会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941 浏览:120617

近些年,我执教了几节品社研究课,因为自己担任四至六年级的品、社教师,执教课题我选了六年级教课书中的内容,话说这册书中的内容真的让我甚是为难了半天,通过这节课堂教学,我

感触颇深.不过,经过这番努力,我越来越体会到课堂的成功取决于教学理念的先行.首先是对于钻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我深刻地感受到做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而极大的拉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下面就结合研究执教品社课《日益富强的祖国》中的感悟谈以下几点: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那么,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我们教师需要在建构课堂的同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那么如何建构呢?就是以社会载体来进行建构.结合到我执教的这节课来说,就是用将社会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的方式来设计课堂,把这些看似远而空的祖国走向富强在科技方面的成就迁移到我们的生活,用我们身边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科技的进步,进而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过的人都知道,人民版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就相当于一本历史教科书,把整个中华民族近现代的历史简略地回顾了一番.面对充满社会性、历史性的内容,作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更何况学生对于这些远离现实生活的历史知之甚少,又

不能把类似历史的东西当历史讲,因为这毕竟是品、社课.对此,我更多的是想到了教研员刘老师在品生品生品社备课中讲到的一句话:“品生品社教学的内容应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于是,我在“生活”这两个字上思考了半天.“祖国走向富强之科技篇”不仅仅体现在我们课本中的科学成就中,这些成就其实早已经应用到我们的生活.

其次,是不是我们谈到了身边生活中的现象就放弃教材中的社会知识呢?事实告诉我们不可以这样,因为这些社会知识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有必要了解的.我利用了大量的工夫指导学生学会开展小组调查,并试着进行结果分析,以此来感受科技的进步,祖国的发展.


另外,执教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的教学理念不够开放.学生对祖国的发展并不是了解的很多,再加上收集的资料较少,我设计课堂更多地在考虑怎么让学生学会,怎么利用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怎么让学生体会到爱国.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是利用教材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兴趣,首先就需要把教材中枯燥、远离生活实际的社会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遵循学习知识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引导,自然达到教学的目的.

还有,在对这一节课的准备和执教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品社课的外延是非常大的,只要我们教师潜下心来,用心挖掘,就会让我们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与社会接轨,让学生在体会、探究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以上便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的一些浅陋感受,总结来说就是在品社教学中将社会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是我们拥有的教学理念,但是具体教学中如何实施也许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左家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