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53 浏览:44377

【摘 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多样化的特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然而,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仍滞后,主要矛盾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情境性,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真情实感的实践教育.一句话,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效果.情境不是为了教育作的铺垫,情境是教育本身.

【关 键 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8-02

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界定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教育主客体之间所进行的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需要一定的载体,即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而这些内容又必须符合社会的主流,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大学生情感丰富,求知欲强,个性突出,理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仍不十分成熟,这些表明大学生处于成人初期的发展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单一的缺乏情境性的教育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问题.

若以空间的范围及其确定性为依据,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创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处于固定的空间,范围较小,而有的情境空间流动性强,且范围和层面多样,涉及面广.当然,这样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境中往往既有微观因素,又有宏观因素,只是在具体场合有不同侧重而已.

一、微观情境

1.课堂教学情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不少大学生对理论课并不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增强理论课的情境性是提高其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教育情境重在教育双方的互动,交流与互动往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育者可因势利导,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要形成课堂教学情境并提升其情境性,要满足以下条件:(1)讲授的方式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有发挥的空间与独到的见解.(2)所讲的内容要注重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与实际,不能空洞或遥不可及.(3)教师要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准,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深入浅出,以情感人,以理晓人,令人信服.(4)要适当采取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形成教与学的信息反馈.此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增强课堂的情境性,比较常见的方式是上台发言,教师就某个议题请学生上台发表见解,既能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能形成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可衍生出延续情境,比如教师就某个问题给学生布置作业,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作调研、讨论、写报告,到下节课再作交流学习.学生在课外所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成为课室教学的延续情境,并与课堂教学组合成一个大情境,是课堂教学情境的延伸与补充.

我们有时会见到,学生上课开小差,甚至看其它课外书,这说明,教育双方之间没有形成情境.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对所授的内容不认同或不关心.直接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教师授课的方式或语言表达缺乏吸引力.(2)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空泛.(3)缺乏足够的理论说服力和情感感染力.(4)学生已有一种牢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抵触情绪.要克服这种现象,就要满足前面提到的条件,增强情境性.

2.谈话情境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形成谈话情境.所谓谈话,即为双向的,而非单向的谈话.


谈话情境可分为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情境.

(1)个别谈话情境.

(2)集体谈话情境.

(3)深度汇谈.在这里,我想引述一下圣吉的关于深度汇谈的理论.深度汇谈与讨论是有区别的,深度汇谈并非要赢得对话或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重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深度汇谈的目的是要超过任何个人的见解,而非赢得对话:如果深度汇谈进行得当,人人都是赢家,个人可以获得独自无法达到的见解.”从本质上讲,深度汇谈就是创造思想,使不同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的人在“心底想法”的交流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在深度汇谈时,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每个人摊出心中的检测设并自由交换他们的想法.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探索中,人人将深藏的经验与想法完全浮现出来,而超过他们各自的想法.”

圣吉总结了鲍姆在深度汇谈上的基本理论,认为深度汇谈有三项必要的基本条件:(1)所有参与者必须将他们的检测设“悬挂”在面前.(2)所有参与者必须视彼此为工作伙伴.(3)必须有一位“辅导者”来掌握深度汇谈的精义与架构.悬挂检测设在于人们把自认为的“事实”抛出来,在相互的交流与认识中检验“事实”,看看这些“事实”是否真的属实或成立,悬挂检测设是对自我观念与思维的审视,等于拿着两面镜子照自己,一面从前面照,一面从后面照,从而看清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所处的状态.视彼此为工作伙伴必须克服说服性思维与阶层的心理隔阂,团体成员间并非谁说服谁,或谁支持或反对谁的观点,而是表达自己的意见,共同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度汇谈的辅导者是在团体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汇谈关系时产生的角色.辅导者要善于甄别深度汇谈与讨论,并保持平常开放的心态,适时地提出检测设,而使事物与问题尽可能全面地呈现.一旦团体成员的深度汇谈情境形成,辅导者就可以逐渐成为参与者.有时深度汇谈与讨论会交互出现,特别是对事情作决定的时候,讨论是需要的.“讨论是提出不同看法并加以辩护,这可能对整个状况提供有用的分析.深度汇谈则是在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发现新看法.”在谈话情境中,有必要创造深度汇谈,以利于教育双方在情感与思想上的融合.

3.报告会

近来,各地宣传部门组织了一些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起了积极的教育作用.报告会主要是邀请典型先进人物或与其有联系的相关人员讲述先进人物的事迹,往往在较正式的会场里举行.报告会所产生的情境主要是通过讲述者的语言及神情表达展现真挚情感,与听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时,情感成为了语境的一部分,情感与语境融为一体,充分展现情境的感染性.笔者亲历了丛飞事迹报告会,在场的大学生无不动容,讲演者发自肺腑的演讲感人至深,许多听众流下了眼泪.报告会的情境创设需要满足一些条件,首先有非常典型的先进人物事迹,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其次对于报告会要有相当的准备,能全面详实地反映先进人物事迹;再次要有与报告内容相吻合的语言表达,同时要有很好的会场组织.

4.交流会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工作内容、目的创设的学生自主参与的集体交流形式,学生就某个关心或教育者指定的议题展开交流,诉说体会、看法、经验.教育者可不在场,以利于创造平等、自由的交流语境.参与的主体可根据会议内容选定,这种方式提供的是专业课堂之外的互动情境,有利于弥补群体交流的缺失.需注意的是,要事先对会议的议题有所确定并进行适度引导,以避免讨论漫无边际,离题太远.

二、宏观情境

1.校园文化情境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命力与精神的重要展现,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16号文件对高校校园文化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即便是物质环境文化都是人为塑造的,创设校园文化情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重要内容.

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色社会空间内自由生活、工作和学习于其中的师生员工历史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我们理解的校园文化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是最能展现大学特色的校园特质,我们通常所讲的“清华清新俊逸,北大厚重凝炼”便是校园文化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这种文化与时代、社会发展密切相连.

在校园文化情境中,教育者往往并非直接与受教育者进行对话,然而,教育者所创设的文化介体构成了双方交流与互动的纽带.从物质文化来讲,校园的布置、绿化、文化景观非常重要,往往能体现一所大学的特色,能强化大学的学术殿堂形象,体现大学的优雅气质.大学里较有传统特色的建筑也是人文景观,对大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从制度文化来讲,学校的各类管理制度与规章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机制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科学而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能强化、规范大学的人文塑造.从精神文化来讲,大学应该有符合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愿景,有独特的人才培育模式,有良好的校风、学风,而大学精神及校训是大学人文的集中展现.大学应不断宣扬并实践自己的精神文化,所创设的情境能有效强化人文效应.从行为文化来讲,大学应多举办人文性质的活动,比如邀请专家学者开办人文讲座,涉及各个学科领域,能有效增强校园的人文氛围,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我想主要谈谈校园文化活动和网络教育情境的创设.

(一)校园文化活动情境.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者的主要角色是活动的组织者或引导者,大学生成为活动参与的主体;(2)活动往往体现出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3)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4)融合性较强,参与主体可来自不同学院、年级、班级、专业,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地域性.

创设校园文化活动情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所处的学校整体工作背景;(2)活动的时间、地点、物资;(3)参与主体的范围;(4)活动的形式及程序;(5)活动的宣传;(6)活动的计划与总结;(7)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所采取的措施.

创设校园文化活动情境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既体现大学的专业特色与氛围,又不失喜闻乐见的形式;(2)思想性与生活性相结合,既体现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又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贴进;(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往往需将理论教育学习贯穿于实践活动中;(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既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也是相互合作共同工作的伙伴关系,两者目标一致.(5)活动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沟通与交流,解决问题,提升活动质量.

(二)网络教育情境.在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多样、多源、快捷且良莠不齐,尤其是网络所造成的社会化语境,使得学校传统的管理、育人方式失去了权威性,甚至被逐渐边缘化.大学生较有创新精神,但社会阅历浅,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创网络校园文化情境成为必然.网络教育情境主要是以网络为介体进行交流互动的情境.网络教育情境的媒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学校的网页,二是红色学习网站,三是、MSN等交流工具,另外还有BBS,教育者的个人博客等.

创设网络教育情境首先要从内容入手,即宣传报道与大学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内容及大学生较关心的信息.同时,要注意报道的语境,兼顾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要求.另一方面,要提供教育双方互动的平台,在非直接对话的情境里进行交流.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课堂,直接与社会互动,构建社会认知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情境的创设需要把握几个问题:(1)实践的意义、目的;(2)确定实践的时间、地点,可在欠发达地区,可在较发达地区或发展较快地区,也可在不同单位或社区;(3)安排好实践的衣食住行;(4)实践的形式,可为义教、劳动、调研、挂职、宣传实习等.在社会实践情境中,社会及其人群往往成为教育者,大学生在与他们的互动中付出情感,构建社会认知.社会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专业实习,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里体验未来的生活,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另一重要方式是军政训练,这是非常直接的情境训练,基本是通过口令和训练动作实现教育双方的互动,并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社会实践是最具情境性的社会教育,越来越为各大高校所重视和推广,因直接与社会互动颇受大学生欢迎,能很好地配合校园教育.社会实践从校内到校外,具有广泛的空间性,是校园文化的延伸与扩展,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参观教育基地

参观教育基地是一种走出校园开展情境教育的方式,这一方式偏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面对各类实物、文字、图片、解说时所产生的感想和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相互的交流构成情境.创设这种情境最好采取集体参观的形式,边听解说员讲解边参观,随后还可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感想交流会等活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要提供很好的参观怎么写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