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任职教育转型过程中提升航空装备课程建设水平的方法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420 浏览:149200

摘 要:针对任职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组训模式、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等方面提出构建“1+X”任职教育模式,并对构建“1+X”任职教育模式的原则、运行程序与过程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任职岗位,“1+X”模式,课程建设

任职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求按照需求牵引的“目的观”、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实践导向的“过程观”来系统规划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依据任职教育的基本理念,结合航空装备课程的特点,在分析航空机械工程专业初级任职岗位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不断提高航空装备课程教学质量”为课程的建设主题,以“充分满足飞机维修各类师岗位对航空装备知识的任职需求”为课程建设的主线.


一、任职教育转型过程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任职岗位需求“广”,具体岗位要求“专”

向任职教育转型以来,我院培训学员保障的机种涉及二、三代的八个机种,反映出部队对任职教育在总体上有需求面“广”的特点.而具体到一个部队、一个学员,又有教育内容要到具体机种、机型的强烈要求,反映出具体任职岗位有要求“专”的特点.如何解决既满足个体上“专”的要求,又适应总体上“广”的需求,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航空装备课程不可回避的一个难题.

(二)初级任职岗位专业知识跨度“小”,教学内容界定“难”

航空装备维修领域有其它工程领域没有的职业特性,使得其初级任职岗位具有专业知识跨度“小”的特点.从初级任职岗位上看,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呈现“上”包“下”的特点.在初级任职岗位几个层次中,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度又“小”的特点,使航空装备课程教学内容的界定“难”.

(三)培训对象层次“多”,教学定位要求“准”

当前、任职教育普遍存在培训对象层次“多”的特点.从培训对象看,主要有专业技术军官、士官和学兵三个层次.军官的培训又分为"2+2"的专业培训、"4+1"的岗位培训、中队长晋职培训.士官的培训又分为"2+1"的专业培训和"3+1"的岗位培训.各培训层次由于培训起点及成长经历不同,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各自不同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学定位要求“准”.

二、依据课程建设主题,确立“1+X”的发展模式

“1+X”模式中,“1”是指对课程建设居于支配地位的主题,或起牵引、关键作用的思想观点、基本理念或建设要素.“X”是指对课程建设起辅助作用、居于从属地位的其它建设要素.从课程顶层设计的层面上看,“1”是指课程建设的主题,“X”是指怎么写作于“1”的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组训模式等课程建设的要素.

(一)构建“1+X”教材体系,为化解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

从形式上看,“1”为基本教材,“X”为各种载体形式的辅助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从机种上看,“1+X”教材体系中的“1”是主战飞机的课程教材,“X”为正在服役的其它各机种的教材.为化解总体任职岗位需求“广”,而具体岗位要求“专”之间的矛盾提供物质基础.

从层次上看,“1+X”教材体系中的“1”是干部用教材.“X”为士官,学兵用教材.为化解培训对象层次“多”,教学定位要求“准”及初级任职岗位专业知识跨度“小”,教学内容界定“难”的矛盾夯实基础.

(二)构建“1+X”教学方法体系,以提升整体教学能力

“1”是反映飞机构造课程内涵、本质的“功能主线教学法”,“X”是适应装备任职教育的其它有效方法.以“功能主线教学法”为主,针对其它内容不同、要求不一、对象各异而选择“现地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法为辅,以构建并形成适应装备任职教育的“1+X”方法体系.

(三)构建“1+X”组训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益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面临的是教学对象总体涉及的培训机种多与个体要求单机种培训的矛盾.在学历教育期间,由于学员毕业去向的不确定性,曾经通过编写与出版通机种系列教材,采用“通专融合”的方法化解这一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向任职教育转型后,学员来自部队,接受培训的机种、机型是确定的,培训机种多与个体要求单机种培训的矛盾更加突出.显然,“通专融合”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岗位任职教育的需要.

从满足学员个体岗位任职需求的角度来看,必须经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单机种培训.以此为底线,构建了“1+X”组训模式,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根据培训学员任职岗位对机种的需求,按机种分班.其中,“1”是主战机种教学班,“X”是其它机种教学班.这种模式适合于改装教学和学员总体对各机种的需求相对整齐,易于按机种分班的情况.

第二种模式是按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班.其中,“1”是必修课、是共性知识,“X”是选修课、是其它单机种的知识.这种模式适合于有培训学历要求(如2+2层次),毕业去向不确定的学员和不能按机种分班的情况.

第三种模式是根据一个教学班学员涉及的机种,按机种分组.其中,“1”是涉及学员人数最多机种的学习组,“X”是其它机种学习组.这种模式适合于学员总体人数少(如4+1层次),既不能按机种分班,也没有开选修课的情况.

总之,“1+X”模式是“举纲张目”工作方法在课程建设中的具体化.运用该模式,在实践中,还构建并形成了具有“1+X”形态的其它要素体系.反映在教学保障条件建设中,“1”是新机教学保障平台,“X”是其它机型教学保障平台;反映在教员队伍建设中,“1”是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课程负责人,“X”是主讲教员和其他辅导教员.“1+X”建设模式在长期的课程建设实践中,将不断丰富和发展,推动课程建设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