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小学养成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29 浏览:11650

【摘 要】《弟子规》是一部国学经典著作,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使用”的读物,在小学校园中倡导《弟子规》的诵读,加强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孕育君子品格,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弟子规国学经典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1-01

《弟子规》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撰,其将《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讲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中的核心文义“孝悌仁爱勤谨信义”改编成为一本三字成一句、两句一押韵的通俗蒙学读物,并将其命名为《训蒙文》,后经贾存仁重新修订后更名为《弟子规》.由于该读物内容浅显明白,语言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句式流畅整齐,并且囊括了为人子弟者在外、在家、处事、待人等所应遵循的一套道德行为规范,曾经被定为幼学的必读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使用”的读物.今天在进行小学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时,这本书又为大家所重视.

现在的小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多数父母和爷爷奶奶“毫无原则的溺爱‘成功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孩子”,父母教育这一环节脱节后,在以分数为本位的背景下,小学教育如何去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2009年9月南阳市十五小根据市教委提出加强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号召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弟子规》.正所谓“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1],熟读《弟子规》之后才深深感到《弟子规》是驱散心灵中阴霾的灿烂阳光,才深刻认识到《弟子规》尤其是其养成教育思想在小学教学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灯塔

《弟子规·总序》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总纲领.它告知了我们人生成长发展的次第坐标是什么,这也为理清小学教育思想的迷茫提供了灯塔,其可贵之处在于将学做人放在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位.

二、良好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正面教育可以对孩子良好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书籍的选择方面,“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要求孩子要从小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认为不好的书蒙蔽人的心智,误入歧途,只有读好书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智,从而德才兼备.其次,在读书方法方面,“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第三,在读书遇到疑难问题时,“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要求读书要弄清文章确切的含义,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要义,不可一知半解.

三、道德修养方面

《弟子规》所述的道德教育主要可以概括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2],并且从实际出发,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等均把诚实守信作为人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等均要求不断学习增长自己的道德、本领和才干,摒弃虚荣攀比,做好人格陶冶.


四、良好生活习惯

《弟子规》在对待父母长辈兄弟态度、自身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范.由于在儿童时期,其思维和经验方面均没有形成个人的主见,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均从实际生活中对孩子接受父母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步从容,立端正,勿践阈,勿跛倚,勿箕锯,勿摇髀,勿缓帘,勿有声”等对儿童走路、站立、端坐等姿势作出了规范,不仅可以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不失礼仪;“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勿秽”、“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等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衣着、卫生等习惯作出了相应的规范,从而有利于儿童个人发展的实现[3].

总而言之,《弟子规》是对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儿童德育教育的一次总结和集中反映,文章蕴含着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思想,对我们当代进行小学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期,将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深入他们的内心,转化为其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小学教育中熟读《弟子规》对学生德性与智性共同成长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