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的职业素质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481 浏览:154058

摘 要:本文结合自身从事高等教育30年的经验和体会,从两个方面着重探讨了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即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反映我们对自身工作岗位特征及其规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职业理念.大学教师的职业意识非常重要的体现为良好的师德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意识.而职业能力则是胜任自己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授课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及与同事合作共事能力.

关 键 词:大学教师;职业素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

在当今社会各类职业中,大学教师具有特殊的职业地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学教师都是一种值得人们崇敬的职业.但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职业需要承受远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以从容面对这些挑战.我个人的体会,这里的素质除了健康的体魄之外,主要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两大要素.

一、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反映我们对自身工作岗位特征及其规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职业理念.大学教师的职业意识非常重要地体现在师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严谨意识三个方面.

1. 良好的师德意识.所谓师德意识,就是能够从自己的工作状态、言行举止乃至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为学生们做一个好人的表率.我们的前辈所凝练的“德高为师”思想,其实早就给包括大学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提出了胜任自身工作岗位的明确标准.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仍然处在塑造过程之中.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需要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尚的敬业品德.一个好的教师形象和人品,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大学校园里应有的道德文明,激励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很难想象,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追求真理,讲求诚信,而在课下为追求私利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或者在课堂上漫不经心、不顾课程质量,把大部分心思放在校外赚钱上,他怎么能够

得到学生的信任,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诚信意识的学生?也很难想象,一个在学生面前总是牢骚满腹,只会抱怨他人,而从不检讨自己的教师,他怎么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使学生学会处理与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2012年,大学教师几度成为新闻的热点话题.其中两则来自于北京两所重点高校著名教授.一则是某教授在媒体公开访谈中采取骂街的方式攻击自己反感的人和事,另一则是某教授在公开场合对持不同意见的80多岁老者,采取狂扇耳光的方式进行回应.他们的行为虽不是发生在学校,不是出现在课堂,但其恶劣影响比发生在校园有过之而无不及.谁都知道,在国家宪法的保护下,任何人对自己反对的人和事都有权表达不同意见,但是,破口骂人甚至拳脚相加的野蛮方式是受到禁止的.非常悲哀的是,这样受到法律禁止的行为恰恰发生在引领社会文明的大学教授身上,怎能不让我们大学教师斯文扫地?又怎能不让社会对大学教师的师德给予负面评价?

在我看来,大学教师的职业从一开始就赋予了我们崇高的社会使命,你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工程师.即使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大学教师也不能把功利化的色彩和反文明的行为带到课堂上,带到师生关系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道德和良心.

2. 强烈的责任意识.大学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明确自己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中小学生,而是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他们来到大学,一方面要接受社会文明的熏陶,另一方面,更为现实的就是为自己的就业做准备.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力争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获得自身的优势,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有用知识,这是社会分工赋予这个职业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我们最基本的职责.而且,我们应该清楚,如果把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放在整个社会系统看待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公众特别是为受益学生及其家庭提供了教育怎么写作产品.进一步说,就是我们通过大学这个平台与社会各种劳动进行的相互交换.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完全免费读书的机会,他们为了读书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用出色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业绩为提升学校的荣誉和社会信任做出自己的努力,而且也要对得起学生交来的学费,对得起纳税人为我们提供的支持.学校的发展、学生和社会的信任与教师本身的发展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对学生的负责,就是对自己职业前途的负责.大学教师的地位和声誉不是别人恩赐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尽心竭力,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去争取.

3. 一丝不苟的严谨意识.我们大学教师的职业往往被很多人误解为是随意性很大的职业.你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学生就是听众,你怎么讲他就怎么听.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知识,由于很多问题本身并没有一致性的公认标准,包括对概念的理解、制度的设计、政策的评价、社会现象的解剖,都留给了教师比较大的讲授空间.但是,我认为教师讲课的空间大,不代表是随意性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对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有精心的设计.课程内容如何能够让学生听起来不是空洞无物,信口开河?基本理论如何更能通俗易懂,而不是故弄玄虚?案例选择如何更能够使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自拉自唱?讨论课如何能够让学生愿意发言,甚至在学生中面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理性辩论,又不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学生提交的作业如何审读,如何给出让他们信服的评论?所有这些,都对大学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成果,进而对学生培养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总会存在着不同层面的改进余地.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正是严谨意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职业能力

在具备良好职业意识的基础上,要胜任自己的职业岗位,还需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那么,什么是大学教师的职业能力?我体会主要有三种能力,即授课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与同事合作共事能力.1. 授课能力.授课能力毫无疑问是我们教师职业第一位的能力,也是评价教师这个职业是否合格的最基本标准.我们站在讲台上,不管是面对人数较多的本科生,还是人数较少的研究生,能够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地讲好自己的课程,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来说,尤其需要过好这一关.

真正要讲好自己的课程,不能光有热情,这里面遇到的问题很多.首先是要解决好心理障碍关.我们原来可能参加过很多的公开讨论,有过和其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是,讲课和这样的过程不一样.我开始走上讲台的时候,尽管在下面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讲稿也写了很厚,但是,面对学生一双双的眼睛,心里面不免会觉得比较慌乱.我也发现,有些老师甚至经过了几年的历练,这个问题也没能很好的解决.这是为什么?因为讲课不是读教材或者读讲稿,讲稿和教材只不过是讲课的依据,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写在教材和讲稿上的东西,讲给学生听.这里面很多内容需要我们熟练地把相关的知识点连接起来,需要注意学生对每一个节点的反映,并及时对难点、重点加以强调甚至反复.如果眼光离不开讲稿,课讲得就会很死板,很生硬.学生听课的热情就不高,教师就会觉得讲课过程没有兴致.我们的确看到有老师讲课态度真的很好,很用心,但就是无法让学生对讲课效果感到满意.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从读到讲的飞跃.客观地说,授课能力有一个逐步锻炼成长的过程.从读到讲的飞跃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哲学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是我们讲课经验不断积累、讲课能力逐步成熟的重要标志.

其次,在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讲课过程还必须处理好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各高校也都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教育部的本科教育质量工程甚至专门设置了有关的资助项目.但是,我体会,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只是让我们多了一个工具,讲课效果的好坏与其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发现有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讲课效果不是提升了,而是下降了.之所以如此,这里面有一个能否正确处理好讲课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关系问题.有的老师事先把自己的讲稿大段大段地搬到了PPT上,讲课时主要依赖PPT,好像是从原来的照本宣科改为照屏幕宣科,或者是照电脑宣科.结果,学生们的经历只能紧紧盯住屏幕,难以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多媒体技术一定要在吃透教材、选好素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静动结合,画龙点睛,突出重点.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仍然要在讲的方面下足功夫,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否则,技术手段对讲课效果只能产生负面作用.

再次,教学能力实际上也可以反应为教学艺术.在这个层面,要求教师在课堂的组织上能够尽可能做到严谨、严肃,同时不失轻松、流畅的风格.我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听得进,消化得了,因此,保持课堂的严谨、严肃,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着教师的节拍走,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大学的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保持师生之间及时、轻松的互动,会更好地引起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并给课堂增添和谐的气氛.笔者注意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往往讲一些过多的非课程内容,甚至讲一些无关的笑话.这虽然会引起学生的笑声,但不是大学课堂所要求的快乐和轻松.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靠哗众取宠的方式换不来学生对教师好的评价.

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谈谈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互动.虽然是教师为主导,一个充满的教师会带给学生听课的享受,但是,学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恰恰相反,在这里,教学的过程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就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根据笔者多年体会,这种师生间的互动有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一,在于教师有吸引力的讲授.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逻辑严谨而又不刻意做作的语言、手势以及合理的板书、图形提示和案例安排,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通过他们的表情表达出对教师所讲内容的回应.这个过程,作为主导地位的老师,应该能够及时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变化.这可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其二,师生之间还必须有更为主动的沟通形式.教师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必要的问题,要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回应,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交流,提高学生听课效果,具有很大帮助.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草率,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勉为其难,提出问题需要清晰而简洁,以便保证授课过程的系统性、严谨性.不能因为设置问题而打乱教学的整体安排.

2. 学习和研究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是教师上层次、上水平的重要途径.把握好这种能力,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思路更加开阔,分析问题更加深刻,内容更加充实,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特有的思想熏陶.我们所面对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非常广泛.而且,社会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使他们接触的很多知识可能比老师更加便捷.这对老师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压力.同时,处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所有的科学也都日渐完善,不断创新,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层出不穷.因此,作为教师,唯有自觉增强学习和研究能力,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占据制高点.

从学习的能力说,我们完全有条件让自己做到越来越好.随着学校办学能力的增强,为了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高校把师资队伍建设都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教师的培养都给予了很大的投入.这不仅让我们的老师有机会到所在学科的重点高校和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深造,而且,与高校发展相关的各类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组织,以及国家的教育部门,经常主办各类高水平的研讨会,让我们很多教师都可以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东西.与其他社会行业相比,如果说大学有什么优越于其他社会职业的优势,教师学习机会多,可以说是最值得炫耀的一点.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学习机会,就使得自己能够永远与新的知识同步前行.

从研究的能力说,做一名称职的大学教师,必须有强烈而主动的研究意识.这里的研究起码包括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两大方面.

教学研究范围很广,大到国家教育体制,小到讲课的具体环节,甚至是教材中的某个细节,都有不断深入研究的必要.教学研究的目标不仅仅是写几篇文章.我们作为身处教育这个行业的职业工作者,都是大学教育的亲身实践者,对于学校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完全有条件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认为,广大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于专业的教育研究工作者,为了提高教学研究的效果,不能把对象扩展的范围太大,而应该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与提高自身课程质量和专业建设相关的问题上.这样做,最容易出成果,也最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的更新、课程的讲授方法、课程案例的编写、教材的重点分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等等.笔者从教30多年,越来越体会到,要做好自己教学研究工作,可以说是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这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术研究不同于教学研究,它是对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内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度探索.研究成果总是要直接或间接怎么写作于自己教学工作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不一定有多么精彩.但是,那些讲课效果好的教师,一定也是一位长于学术研究的教师.笔者所在的学科是财政学,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毫无疑问,要讲好自己的课程,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同时也必须熟悉国内外现实的财税制度与政策,把握财税制度与政策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理论热点问题.因此,仅能讲好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以宏观财政政策的讲解为例.教材上的知识作为过去经验的总结,可以把各种类型的财政政策清楚地划分开来,并给出它们存在的依据.但是,1996年和2008年两度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促成的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很难简单地照搬或套用以往的财政政策理论进行解释.只有紧密结合中国自身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方式的特征,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释方法.而只有适合于解释中国特定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也才能够让学生理解它的学习价值.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围绕这样的难点问题组织教师进行了系统的追踪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并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贯穿在课堂的讲授中,和学生们一起分享.


在此,要特别强调指出,在我们的大学里,一定要防止热衷纯学术研究而排斥教学研究的倾向.好像只有纯学术研究才代表了教师的水平,教学研究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在笔者看来,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大学教师的职业主体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那么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则是支撑这个主体的两翼,不可偏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从没有进行过教学研究的大学教师,即使发表过很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教学研究出成果,可能远比纯学术研究困难得多,花费的时间也更多.为此,从大学教师业绩的考评到教师职称的评写作度,乃至学校对教师的津贴发放等,都有必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避免只顾追求纯学术研究而冷落教学研究的错误导向.

3.与同事合作共事的能力.有人认为,大学老师们的职业特征之一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特别是自由支配时间和单独活动时间有很大弹性,甚至有的老师主观上排斥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是一种对教师个人发展非常不利的观念.事实上,大学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极为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学科专业为纽带的集体里.这个集体里的任何成员要想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上取得成功,单凭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以教学改革为例,不要说专业发展的整体性改革,即使是其中某一个很专业的项目,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笔者所在的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自1987年就开始了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改革.这项改革收到了非常好的结果,使得绝大部分同学从盲目学习转变为目标明确的学习、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的方法上来,毕业生质量显著提高,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并且一批本科在校生同学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这项改革在16年之后获得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励.这样一个长达20多年的改革能够坚持到今天,得益于有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教学团队.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在这条改革的道路上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才保证了改革的最后成功.也正是因为整个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才使我们每一个人的能量发挥到了最大化,完成了单个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的教学团队最终打造成了国家级教学团队.

事实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高校的科研领域更加不容忽视.目前,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的立项方面,强调有一个能力突出、梯队构成合理的研究队伍,都具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特别是某些涉及学科领域带有交叉性的研究大型课题,只有一个人的独立研究根本不可能满足课题所要求的全部知识和技术方法,也无法保证研究所需要的时间.

综上所述,大学教师的职业素质不仅存在于精神层面,也存在于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方面.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就需要我们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

[责任编辑:李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