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叙事是语文教学的本体诉求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28 浏览:19494

作为本体性语文教学内容的语文知识、技能和策略,它们并不是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入到语言强大的叙事功能之中的.谈到叙事,那自然得说到语言之意,意的呈现总是以一种或显性、或隐性的图画为依托的.正是这一幅幅物的图画、形的图画、结构的图画所编织成的语言形式承载着语言、文化之意.之所以有很多的语文课堂似是而非,就是因为教学没有“图画意识”,没有用语言唤醒并建构学生的“图画系统”.图画叙事并不抽象,汉字的象形、文本描摩的形象、篇章的结构都是图画叙事的客观存在.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这些潜在的、融通着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资源复活和重构.叙事性文本之中的“图画”可能较为容易接受,但涉及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说明文、议论文,这个“图画”就会显得有些模糊了.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议论文时运用图画叙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


给词语一个故事

师:“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而不是“司马”“见惯”,这是有典故的.

生:不知道!

师:“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可是李绅却全然没有异样的感觉.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讽刺官员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明白了吧?

等等

词语教学,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查词典、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大体说说意思就可以了,这样做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走出课堂,这些词语便与生活相互阻隔了,失去了语用的价值.薛老师教学“司空见惯”时并没有采用司空见惯的方法,而是通过一个“典故”,用图画串起了一个故事,形成一组流动的图画,把“司空见惯”这个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词语理解得颇有文化意味.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之后,再读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心中不仅仅想到它的意思,更会呈现出一组图画: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司空李绅、卸任刺史刘禹锡等这个词语就像是一个固定点,附着着图画、故事、情感、历史、文化.薛老师没有匆匆忙忙地赶教学进度,没有把议论文的观点和论据作最大化的处理,而是停下来,耐心地绘就“司空见惯”的画面.这不是节外生枝,而是对语言的高度敏感,让一个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词变得那么有故事,有情感,有画面.语文教学讲究的是“慢功”,步子要小一点,落实要具体一点.薛老师的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教学中应该赋予词语更多的意义图画.

给标点一个意象

(出示: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最后把“?”变成“!”,找到了真理)

师: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含有疑问的意思,“!”含有惊叹的意思.

师:是的,这样表达有了强烈的感彩,这是需要的.

生:“?”代表着疑问,而“!”代表着真理的诞生.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变抽象为形象,让我们有了形象感.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说得多好啊!新鲜、简单!一个“?”,一个“!”,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

标点符号一般用作停顿、建立联系、提示语气,作为符号,它毫无疑问会具有着一定的形式,积淀着各种约定俗成的意义,由此便以“图画”的形式独立起来,成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发挥着特殊的表达作用.抽象化了的图画更有震撼力了.抽象化了的图画与原生态的图画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图画所要表达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夸张、变形和放大,摈弃了其他一些芜杂信息的干扰,显得更为鲜明突出,于是也便获得了强烈的表达效果.就如本文中的“?”和“!”,它们已经超越了疑问和感叹的初始含义,用“变成”二字赋予了动态,产生了无穷的思维张力,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薛老师在教学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图画叙事”的契机,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无穷魅力.他在这个地方的教学不仅立足于对图画的理解,而且立足于对图画的运用,让学生习得了这种语言运用的策略.

给结论一个矛盾

师: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生读)

师:第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何以见得?

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

生:“只要等就等”,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真理其实也并不太难的.

师:并不难!(板书)

师:第二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是很难具备的.

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

生:“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

师:不容易!(板书)你发现什么了?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师: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说并不难,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让我们充满地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可是,正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会盲目和冲动.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

【赏析】不少的语文课堂是“求证”式的,即通过教学一定要获得一个相对标准的结论,试图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目标,但往往适得其反.道理,我们是永远也教不会学生的,要给他们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和方式去建立自己的世界,建立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联系意味着整体,整体意味着结构,结构意味着图画,但这是对事物立体认识的图画.本文的最后两段并没有给读者一个所谓正确的结论,而是用近乎“矛盾”的两面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了这样的一幅图画:一片荆棘的后面是鲜花盛开的草地.薛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循着这样一条思路把学生带入到语言的百花园,用“不难”和“不容易”撑起了一个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从而使他们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真理诞生”的瑰丽图画.

词语的图画、符号的图画、结构的图画构成了薛法根老师教学的鲜明特色.图画是语言的本源,语文教学对图画叙事的关注就是对语言深层次的关注,通过图画叙事使得语文教学更具有真实的“固定点”,在图画和文字的相互映衬和转换中,紧扣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