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701 浏览:35830

【摘 要】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情感共振效应,使教育内容得以真正内化.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优化效益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促进中学生学业、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然而,处于学业和身心发展重要阶段的中学生,由于学业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青涩,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抵触,导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本文根据本人长期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试图从应用心理学的视角,探究新时期的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工作重点和有效途径.

一、遵循认知规律,纠正学生认知偏差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方面,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特质.中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等源自其对社会存在的认知,同时兼具明显的时代和群体特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当代中学生尽享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尽享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带来的丰富资源和便利,卫星、网络、电讯、传媒技术的高度发达,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加速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高了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信息量大而杂乱造成了中学生认知的复杂化,加剧了中学生认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在长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笔者明显感觉到当代中学生越来越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一是认知倾向情绪化.部分学生乱问、乱说、乱做,逆反心理十分明显,不该知道的偏要去问,不该说的偏要去说,不该做的事情偏要去做.更有甚者,沉溺于网络游戏或、凶杀、侠客的录像片,从艳羡、崇拜到模仿、尝试,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健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认知方式片面化.认知存在偏差的学生,往往存在对客观事物认知方式片面、狭隘,分析、判断能力低下等认知的缺陷,错把检测、恶、丑当成真、善、美,是非观念错位.三是观念颠倒化.部分中学生观念模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缺失.他们视自私野蛮为个性魅力;把亡命行为当作勇敢精神;奉哥们义气为处世哲学,极易被人煽动和利用甚至结成犯罪团伙.四是人生追求庸俗化.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政府官员中的贪污腐败、经济活动中的唯利是图、科技教育中的学术不端等个案,在中学生中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他们追求金钱、追求享乐、追求刺激,唯独不信奉理想,不追求真理.

从认知的角度看,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方式引导减少和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基础.首先,要切实改变中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部分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耳濡目染,接受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见和戒心,一听说上政治课、听报告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其次,要改变中学生欠科学的认知方式.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认知事物比较片面、表像和消极的现象,遇到复杂的事件容易简单化处理,遇到消极的事件容易扩大化对待,遇到欠公平的事件容易情绪化面对.

二、激励需要动机,推动学生阶段发展

需要是人们的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们的需要具备了可以满足的条件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动机和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的行动.也就是说,需要是行为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需要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不断满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需求的过程中,自主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1)目标激励: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以学为主的阶段发展目标,制订出实现阶段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进步,并予以充分肯定,给予恰当的表扬,以此坚定学生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信心,增强学生克服现实困难的决心,提高学生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主动性.

(2)团体激励: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生,用公民文明道德公约规范学生行为,通过团体规范来约束学生,用团体期望来激励学生.努力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养成良好的学风和考风,逐步形成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和团队精神.

三、加强情感教育,实现师生情感交流

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元素,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恒定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操纵着人类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教育、外界事物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

实践经验表明,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思想的发展步伐,熟悉中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方法.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付出真实的情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和知心朋友,以尊重、信任赢得学生的爱戴;应该经常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通过心灵沟通、思想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应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如情境教学、即兴演讲、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把政治理论讲授与中学生的情感困惑、心理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情感共振效应,使教育内容得以真正内化.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