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82 浏览:14363

摘 要:为顺应怀化学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 键 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姚敦红(1972-),男,湖南怀化人,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讲师.(湖南怀化418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怀化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06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56-02

怀化学院自2007年开始推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出地方院校需立足社会需求、办学实际,人才培养需坚持“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定位,从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出发确立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考评机制,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整合、融通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个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专业教育多样化的市场需求.[1]以这种改革为指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上,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培养模式,从专业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及专业建设具体方案等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深层次地探索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1.建设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围绕学校“一个中心,两个突破”的办学宗旨,创新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贯彻落实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以准确专业定位、注重学科内涵、突出专业优势、强化工科背景为原则,通过设计建设方案创新培养模式、创设教学团队、改进教学方式和变革评价体系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专业.

2.建设思路

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的基本专业建设思路.

(1)传承拓展,励志图新,走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之路.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机制,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高水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2)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走合作共赢、特色强校之路.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素质工程师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产学合作,强化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三大功能,探索合作共赢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3)怎么写作地方、面向未来,走奉献社会、辐射全国之路.坚持“怎么写作地方、面向全国”的办学方针,关注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关注知识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的挑战,培养具有发展潜质、怎么写作意识和社会竞争力、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4)优化课程、加强实践,走特色办学、工程培养之路.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潮流,[3]不断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增设新的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4]

二、专业主要建设方案

1.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总体思路: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5]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的软件开发、系统应用和信息怎么写作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主要用于规范培养学生具有公共能力、专业能力与发展能力三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

课程体系按照公共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板块设置.其中公共能力课程板块再细划为价值判断、交流沟通、身心调适和信息处理四个能力子课程板块;专业能力课程板块细划为计算思维、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四个能力子课程板块;发展能力课程板块设“Web系统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和“物联网应用开发”三个专业方向.在每个专业方向下各设有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管理、系统应用和职场适应五个能力课程子板块,然后根据每个能力课程子板块需要的支撑课程(含实践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强化了实践教学,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内涵发展,体现有用、适用和够用的原则.


2.制订课程评价体系

(1)构建以能力考核为目标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贯穿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其学习效果应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来体现.课程评价从课程终结性考试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试,建立起适应不同课程类别且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注重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

(2)构建以能力考试为导向的课程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从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转变为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主.

(3)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多元化考试方法.课程考试方法从单一的闭卷考试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模式,如现场操作考试、综合大作业等.这有利于教师从中获得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产生的能力和素质的真实判断.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1)师资配备.采用专职与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配备,专业基础课程及实践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授课,专业课程及实践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和企业外聘教师共同授课.(2)引进人才.大力引进具备企业工作和有工程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专职教师.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与企业联合设立顶岗工作机制,让专业课教师了解、掌握技术生产过程和企业劳动组织过程,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教师,讲授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

(4)加大现有教师的再培养.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赴省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或进修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体验其他院校的教学、科研、生活等氛围,将好的经验带回来并传承下去.

(5)激励机制.保障挂职顶岗工作教师的待遇,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在考核和评优中优先考虑;对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怎么写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

4.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

(1)理顺实验室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实施校系两级管理,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统筹调配和统一管理,利用信息管理平台推行灵活多样的开放管理形式,创造条件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课外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2)挖掘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潜力.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研究性实验项目,逐步完善实验项目库建设,提高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3)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扩大现有实验师资队伍和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素质,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团队.

(4)加强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并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

三、建设方案实施的初步成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创新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就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经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一,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实施“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IBM软件产品实训基地签订协议,合作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IBM软件工程师)班,首开我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先例;并与当地政府部门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为当地政府部门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怎么写作地方经济发展,并将相关政府部门作为实习教学基地;积极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紧扣市场前沿需求,先后与华点软件和双星科技共建了联合实验室.这些基地和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为本专业架起了一座怎么写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形式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重视专业技能提升,积极组织学科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是本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锻炼与培养的有效平台及途径,也是检验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从2005年开始学校组织师资指导学生参加ACM学科竞赛,几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亚洲区铜奖1次及省内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7次.通过学科竞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改善创新环境.近3年来创设了“ACM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软件项目实训中心”、“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和“雪芽”创新团队等多个创新性试验点.在这些创新性平台上每届受益学生达150余人,学生参加Google第二届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全国大学生挑战赛并获华中赛区三等奖,获1项Google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支持;学生参加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获2个一等奖;学生获得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立项4项、校级立项9项;学生开发中小型软件产品40余项.创新性平台中的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第四,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我系同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先后建立了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基地、IBM软件产品实践基地等多个相对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本专业已有1000余名学生通过这些实习实践基地得到了专业技能的锻炼,较成功地完成了从高校向社会的过渡,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较强.

第五,办学思路清晰,就业导向明确.坚持“专业+技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开放促交流,以交流促资源共享,将企业的资源为己所用,为师生创造更多合作交流和发展平台.密切务实地展开校企合作,使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录用.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其中50%的学生就业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型城市的IT企业.

第六,瞄准人才需求,适时调整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按学科定义专业能力与素质,按职业方向规范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职场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