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观视域下的“实验心理学”教学实践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85 浏览:23879

摘 要: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尝试将这一理念运用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丰富学生可自由支配的学习资源以及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等措施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

关 键 词: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实验心理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潘晨璟(1985-),女,瑶族,广西钟山人,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韦克平(1964-),男,壮族,广西忻城人,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78-02

一、“实验心理学”课程及其教学困境

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也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大学本科教育中,“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两部分:理论课主要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以及实验法在各具体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如心理物理学、知觉、情绪等专题;实验课则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经典心理学实验以及完成自主设计的实验.[1]通过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检测设、设计实验检验检测设、动手实验和科研写作等专业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实验心理学”是一门公认的“难讲”又“难学”的课程.基础理论晦涩难懂、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或与普通心理学重复、部分实验单调无趣等原因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同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或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因此,要推动“实验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维,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程知识的传递有效结合起来,而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倡的“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为这种教改的尝试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其代表性人物是罗杰斯.他将这一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中,主张打破教育制度对人的束缚,将教学过程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被视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这种教育主张也被称为“学生中心教育”,其基本观点包括:教师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真诚、理解和关怀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单独或参与制订学习方案;学习的重心是帮助学生保持天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性,而不是学习的内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种意义学习、体验性学习.[2]

人本主义教育观实际上重构了知识、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估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3]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有感情、独特的人而不是“学习机器”或“知识容器”,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在学习中,学生要直面知识,教师只是顾问,应学生的要求与之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学生需要将知识与自己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结果既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这一理论和教育理念为“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视域下的“实验心理学”教学实践

1.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缺乏和信任的,学生经常处于怀疑和惧怕中,从而导致师生关系日渐疏离,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因此,罗杰斯主张教师应以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将师生关系情感化.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在自我促动中成为自己.[4]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互动来营造这种自由、真诚的氛围.如在上课前做5分钟的暖身活动,迅速把学生积极情绪调动起来;第一次上课时请学生写下对本课程的期待,之后每间隔2~3周询问学生上课的感受和知识理解状况,并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此外,教师授课中尽量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用积极的语调、表情感染学生.

这些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课堂元素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了一种轻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为有效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师有责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刺激学生发挥出全部的学习潜能.教师更多地扮演提问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将重要的知识点转化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例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心理学实验文献资料,采用“核对清单阅读法”[5]进行文献研读,并撰写阅读报告,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交流.再如,请所有学生分别从罗杰·霍克所著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选择一项实验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心理学如何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概括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激发他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然后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6]此外,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出发,自主开展实验,并完成一份正式的实验报告.

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逐步养成了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教材的束缚,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

3.通过小组讨论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罗杰斯特别针对大学教学提出了“学习自由模式”,他坚信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自主性,强调讨论式学习比讲座式教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进一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和讨论要求,然后采用报数法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5~6人的小组,引导学生组内充分交流.如在学习“实验研究的变量”时,教师提供了若干研究题目,要求各小组分别找出研究中的相关变量和无关变量,充分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报告讨论结果,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可直接发表看法,展开第二次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既不强迫学生发言也不轻易下任何结论.需要说明的是,报数分组法比固定分组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减少了小组讨论中的“搭便车”现象.

小组讨论的方式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讨论中,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单独学习所无法获得的成就感和挑战感.当然,小组讨论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置身事外,在学生争执不下或思维受阻而“冷场”时,教师则及时施以援手,使讨论得以继续,同时,教师还采用成果分享法等评估方法给予激励.[7]

4.提供一些供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资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提供一些供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这些资源既包括书籍、杂志和实验设备等,也包括教师的知识、经验教训和相关技巧技能等,只要学生认为有用,都可以自由支配.[3]如果教师能富有创造性地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处于一种可选择的、能满足其认知需求的学习环境中,就能促使他们形成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更有效地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课程相关书籍,如舒华的《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周仁来的《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等;提供部分心理学专业的电子书籍;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案例进行分析;除实验课外,学生也可以随时申请心理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适时补充相关的课外背景知识,如在学习“研究人类被试的原则”时,教师以一份完整的《人类被试知情同意书》为例,阐明研究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此外,结合心理学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教师介绍了脑电研究、眼动研究和经颅磁刺激仪研究等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这些资源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5.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以分为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学习方式也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认知学习一般只涉及心智而不投入个人感情和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无意义学习;而体验学习则以学生的经验成长为中心,学习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渗透到了学生个人的成长经验之中.所以,体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既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3]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学习,帮助学生将新知识新观念与既有的认知结构衔接起来,把“外部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主动思考新知识对自己成长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较为抽象或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尽量采用与该知识点关联的现实案例进行解释,并鼓励学生亲身体验或实际应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轻松、有趣的课堂基调.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心理实验的基本理念,体会如何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解释社会生活现象.在学习“研究课题的来源之一——实际需要”时,教师通过两个麦当劳广告来解释心理学原理是如何融入广告宣传的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心理科学研究是如何相互推动的.在学习“注意资源限制理论”时,教师还与学生共同做了一个小活动,活动程序是:第一,请所有学生仔细观察教室里有哪些蓝色物体;第二,请所有学生闭上眼睛;第三,请两名学生回答教室里有哪些绿色的物体,其他同学则在心里回答;第四,请所有学生睁开眼睛,看看教室里哪些绿色的物体是自己刚才没有回答到的.通过这个小活动,一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注意的资源限制理论”,二则引导鼓励学生思考该理论对日常生活的启示.在介绍一个最新的实验“人类对情绪强度的敏感性及神经机制”时,教师用“相对于正性刺激,人类对负性刺激的情绪强度更敏感”这一结论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不记得老板发了100元,却对扣了50元耿耿于怀”,这让许多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由此而见,促进学生意义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更易于理解,而且能促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探索心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将专业知识融入个人的认知结构中,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综上所述,“实验心理学”由于其在心理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特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因此,尝试各种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改善授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你要学”转向“我想学”,而由此所带来的学习效果的改善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心理学这门课程,而且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学生的“自我实现”都大有裨益.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