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课教学理念的例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15 浏览:31415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人才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高中音乐课需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发现树立“情境·对话·探究·创新”主体式教学意识,才能为中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体表述如下:

一、巧妙创设探究情境

课堂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学生步入音乐圣殿的重要平台.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动、和谐、愉快的学习情境,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又能有效养成学习者的个性思维.例如,我在教《西北民歌》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朗诵歌词,展示丰富的风景图片和生活场景,让学生仔细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让学生反复聆听、演唱、比较,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短短的几分钟,有的学生就能畅所欲言了.可见,情境创设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

二、灵活设计对话策略

音乐教师良好的对话设计能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能帮助学生领略到风物美、人情美、形态美、意蕴美,有效增强审美体验,甚至走进诗情画意的境界.例如,在学生听歌前,他们对“信天游”“花儿”等民歌的理解是节奏自由,但并不明白它旋律高昂的原因,我有意识地采用水平性对话、垂直性对话、发散性对话等对话方式,组织学生分角色歌唱,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到了粗犷豪放的民歌特色等再教唱这首歌时,学生那饱满的热情及其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使歌曲的旋律很快就从嘴里蹦了出来,往往令我激动不已.这也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上音乐课是一种享受.

三、积极推进思维探究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认为音乐是思维的体操,声乐的旋律之美能有效促进人们的想象,声乐的韵律之美能有效地锻炼五官四肢的灵敏速度.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我让学生欣赏和品味愉快轻松的流行音乐,他们的创新思维竟然会自然流淌.因为学生在欣赏动听的音乐时,大脑不会是一直空白的,必然会有种种多变的活动形象泛映在脑海里,时而宛临其境,时而泪流满面,便会在内心里泛起喜怒哀乐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涌上心头.这种艺术的情感流动是非常微妙的,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形容出来的.这种由声乐产生的联想与想象,可以从一星半点的音乐启示起,进行丰富的生活联想,情感流动,并循着音乐启示,有着更博大、更深入的再造想象因素——“图景展示”.这种从一点而至多点,从一线而至多线的联想想象,既是音乐欣赏时的创造性思维,又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是多方思维、立体思维、美感思维相交织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可见,由音乐引导的思维应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然后,再聆听两曲、三曲、四曲等之后,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发展,思维也将不断活跃,反应度也会不断灵敏,长此以往,就会变得聪明起来.中外许多学者就爱好音乐,或兼具音乐才华,在音乐艺术的熏陶影响下,使他们在科学上、学术上成就斐然.如美国天王星发现者威廉·赫歇尔,他对音乐如痴如醉,还在巴黎圣母院举行过音乐会;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编写过符号谱及音乐辞典,他说:“我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

四、积极展开课堂创新

我们要不断改变课堂教学的五项偏差: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过程表演化、教学手段形式化、学生主体表象化.导致这“五化”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根本原因则是忽略了音乐课的三个环节:内容、策略和状态.传统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内容和策略,而忽略了状态.新理念之“新”就在于它以人为本,把人的状态放在突出地位来研究.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通过开展对话,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整合、感受与欣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在实践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用形象思维促使学生生命之魂发生质的转向,而且能使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之美与生命存在之根,并绵延于自己的一生,在文明时代不仅会成为视野广阔、机警多智的人才,而且会成为情感丰富、道德高尚的精英.然而,音乐课的由懂到会是一个质的飞跃阶段,也是教师追求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跟着感觉走,普遍存在能听懂而不精通的现象.音乐教师只有把握学生学习心理,构建合理而科学的教法与学法,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和谐稳妥地构建知识、卓有成效地提高素质.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美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校园是打造音乐教学多元化的重要阵地,积极拓展音乐教育的展示平台,在高中音乐课堂上凭借旋律与韵律之美,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辐射到学校教育中去,能够有效地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塑造.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