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017 浏览:32022

摘 要: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在本科阶段实施的一种导师培养制的人才培养制度,本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作用、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结合学业导师的具体实践工作,对如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了讨论,学业导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目标.

关 键 词: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实施方法;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56-03

早在14世纪,牛津大学就出现了导师制的雏形,并且和书院制被称为传统大学的最宝贵财富[1],但当时导师制并不是以指导学业为主,直到19世纪中期现代意义的导师制度真正成型.由于导师制具有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个体优势的特点,引起世界众多高校的采用.我国于上世纪将导师制普遍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而很少应用于本科生教育,本世纪初导师制才陆续被高等院校应用于本科生培养过程中[2].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迅猛扩招,在校本科生的数量增加导致严重的师生比下降,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缩短,本科生教学质量有所下滑.然而,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兴衰,所以组织优秀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和研究生导师制不同,学业导师面临的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指导,还要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尽力解答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尽可能地帮助他们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本科生学业导师的任务繁多,不可能像专职辅导员那样频繁出现在学生的身边,所以学业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就会遇到各种问题.笔者根据自身作为学业导师的实践经验,对我国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存在必要性、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真正实现学业导师存在的意义等几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工作是高校的重心所在.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3],如何实现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以及有利于高等院校的科研氛围的营造.具体表现如下:

1.有利于促进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业导师制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学术思维活跃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了解学科前沿,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一般在课堂外进行,脱离了课堂的束缚,交流内容广泛,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增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有利于学校科研氛围的营造.目前高校中的科研任务主要由教师和研究生承担,本科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科研工作中,然而他们一旦有机会参与,其科研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另外,本科生具有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能力强等特点,在适当的引导下很容易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所以鼓励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中,近年来我国知名高等院校中都出现了个别本科生发表多篇SCI论文的现象.另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势必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更高,这促进了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在学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等院校已在少数,但在学业导师制实施过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本科学业导师制的实施.本科学业导师制的初衷是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提前走上科研的道路,所以在导师和学生应该存在双向选择的分配机制.然而据文献报道[4,5],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学业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对导师和学生的分配上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由于高校本科生人数的增加,师生比的下降,学生在选择学业导师时自主性性较低,大部分导师时被学院分配给相应的学生.其次,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多,很多学校学业导师需要指导的并不是几个学生,而是一个班级甚至几个班级,这种情况下导师和学生都容易把“学业导师”角色定位错误.再次,导师指导学生的次数偏少,虽然学校对导师指导次数有所规定,但是导师本身科研教学工作任务重,个别学校还存在导师和学生不在一个校区的情况,种种原因导致导师学生见面机会少,不能很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2.本科学业导师工作的评价机制问题.目前,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学校根据学业导师的基本职责出台了相应的评价制度,但是学业导师工作实施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个目标的考核存在很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奖惩不公平的现象,导致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的思考

大学生学业导师主要负责对大学生的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发展、创新实践、科研活动、个人定位及规划等进行具体化的指导和引导,同时以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作为切入点,以“传道、授业、解惑”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6].尽管学业导师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但是这种制度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学业导师应该积极思考探究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导学方法,以下为笔者有关导学方法的几点思考:1.合理的身份定位.这里所讲身份定位包括导师自身和学生对导师的身份定位两个方面.首先,导师自身的身份定位.本科生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不同,面临的是刚刚成年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主要问题除了学习方法的转变,心理上的适应也是影响其进步的重要方面,所以学业导师就应该担任起心灵导师的角色,而不是把问题推向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其他教辅人员.其次,学生对导师的身份定位.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面对学业导师往往想到自己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他们会将班内大小事务汇报给导师,这时导师就应该担当起班主任的角色,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

2.班会讨论,分散指导.导学工作的开始阶段,一般也是大一刚入学阶段,学生对学校相关制度以及所学专业了解不够充分,导师可以采取召开班会的形式,集中对教学管理制度、专业的培养方案、知识结构、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申请双学位或第二学位的条件等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明确学习目标.另外,召开班会还可以给每个同学发言表达自己的机会,发表自己大学生活感受,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以便使导师尽快了解每个的学生的特点,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程度,为以后团队协作打下基础.导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特点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性格特点进行分散指导.由于种种原因,学业导师和见面的机会偏少,这时学业导师应该主动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并且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进行必要的思想指导和学术引导.

3.设置不同议题,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学业导师工作任务的重点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在学好公共课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课本知识过于枯燥,不易理解,学业导师可以通过设置专业相关的议题,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最后通过分组汇报的形式完成议题.这种方法看似简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议题的选择,一般主张选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反映专业前沿的问题进行讨论.其次,收集整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文献查阅方法.最后,学术汇报,学生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学术汇报的基本方法(撰写报告和PPT汇报).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有利于分散指导方法的实施.这种方法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高年级的学生有较明显的效果.

四、小结

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乃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特点,有利于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本科生的培养.尽管本科生学业导师的实施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它的出现、推行以及改进、完善,都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学校以及学业导师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导师制和导学方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达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教育目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