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满天下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284 浏览:140416

摘 要:在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时,先生的一句话特别震撼心灵:“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第一,要以师德爱为先;第二,教师角色要转变;第三,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用爱去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在师生真诚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共同造就一批跨世纪高素质的新人.

关 键 词:师德爱为先;教师角色要转变;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八十五年前,陶行知创造了晓庄师范,提出了一条条切实可行的教育理论.而且,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师爱,不但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有着强烈的针对性,而且与目前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息息相通,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重温陶行知有关师爱的论述,感受他那对孩子的一颗晶莹的爱心,不但应该,而且很有必要.

一、师德爱为先

师德爱为先,当老师最重要的是爱心和责任心.我们的老师要以校为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严管,对学生要动真情.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至逐步丧失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但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由千千万万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普通人去扮演的角色.所以,教师作为“人”,首先应达到一般人的道德底线和最基本的职业责任.这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维持生存职业的最基本保证.教师首先要做好一个“人”所应该做到的,并为之而奋斗.

所以,我们可以说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就要做到——“师爱满天下”.

二、教师角色要进行转变

学习陶行知的师爱精神,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他的真诚和平易亲切.陶行知先生说过:“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的精神上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和学生交朋友,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把学生的心理揣摩透;要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传染”给学生;要用生活化、情感化、交流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

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只在讲台上教学的教者.在如今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为人师者,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这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绝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说,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神话早已被学生打碎了.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只能被时代无情地淘汰.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同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讲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师之乐,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学生,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做学生的赏识者.“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这一句朴实的口号,不知启发了多少教师,造就了多少优秀教育工作者.今天,我们仍在实践着这句话的教育价值.而在如今的课堂上,就更不应该忽略“小事”了.

三、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还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一位有事业心的教育者来说,他更应该是学生的领路人,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引领学生前进的脚步.“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在先生看来,什么是“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呢?首先,要有改造中国的抱负.第二,是“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第三,要有科学的精神.第四,要有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从事创造之工作.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是先生一生不懈的追求,这是何等崇高的理想,又是何等博大的胸怀!

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不正在提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吗?对比一下先生当年的教育理想以及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素质教育正是先生教育改革的继续.而要想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整个心献给祖国人民和孩子,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陶行知先生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做一大事——教育.而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在陶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光辉下,应该正确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真正做到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心与心地交流,对学生真正做到“爱满天下”!让我们用爱去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在师生真诚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共同造就一批跨世纪高素质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