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德育的构建意义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71 浏览:155868

[摘 要]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界也提出了和谐德育的观念.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就是要使高校德育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同,产生合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当前,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高校 和谐德育 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73-03

一、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就是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和谐育人的德育环境、全面和谐的德育内容和有机整合的德育目标等措施,使高校德育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同,产生合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1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就是坚持以大学生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把教育工作提升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来开展.“以大学生为本”的和谐德育要从学生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视角来展开工作.自然性视角是指和谐德育应以弘扬人的理性、发展人的个性为基点,尊重人、关爱人.社会性视角是指和谐德育要实现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精神性视角是指和谐德育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总之,和谐德育就是不仅要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而且要使个体全面发展,并与和谐社会共存.

2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系统,是由教学关系、管理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个人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关系所构成的.以此为基础,和谐德育主张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出了“师生双主体互动论”,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和谐德育所主张的师生关系的“双主体”地位,决定了德育活动的交往特点和方式,指出德育效能必须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在德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德育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指导上,教师的教育理念、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蕴含其中,使学生人格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最终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升、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则主要体现在活动的“主角”地位上,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调动学生作为道德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自我评价,不仅成为先进道德思想的理解者,更要成为先进思想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3 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并对影响德育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的过程.和谐德育认为,高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取决于四个环节,即知、情、意、行及其和谐统一的程度.一般而言,“知”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情”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在这四个环节中起着相似度检测和催化剂的作用,且又是“知、意、行”的内在动力;“意”对“知、情、行”具有促进作用;“行”以道德认知为指导,受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支配,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实现的关键和标志,同时又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起着检验的作用.德育主要任务的完成不但要求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要求导之于行、持之以恒.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四环节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并以道德知识的传授为基础,道德情感的涵养为关键,道德意志的培养为保证,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归结,从而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4 和谐有序的德育环境.和谐德育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为支撑.对大学生来说,高校、家庭和社会是他们接受德育的最主要的场所,而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协调好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高校作为从事德育的专门机构,是德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按照社会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采取有效的德育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培养和教育的场所.因此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德育是高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起点,而社会德育是高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补充和延伸.所以关心、培养、教育和保护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职责,而且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只有努力构建好高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这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推动高校、家庭、社会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这样和谐德育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健康发展,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才能得以养成.

5 全面和谐的德育内容.和谐德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其重要的理论来源.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精神生活能力与个性自由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这里的“个性自由发展”,即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个性人格”,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基础之上的,是彻底实现了的“人的和谐”.所谓“彻底实现了的人的和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德育因其特有的思想政治导向性,在引导和塑造全面和谐发展人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中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文件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都纳入了德育内容,从根本上保证了实现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德育内容的和谐是通过逻辑性、层次性和动态性来体现的.从逻辑性上来看,政治教育是根本,思想教育是前提,道德教育是基础,法制教育是保障,素质教育是目的;从层次性上来看,这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又可按学生的不同层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分层递进;从动态性上来看,德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不断变化、丰富、发展其内容的.总之,只有形成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系统性——以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和开放性原理为基础,规范性——以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全面和谐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德育内容系统,高校德育才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6 有机整合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作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的价值导向.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联系整个德育过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得到沟通、将教育者的和谐意识转化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桥梁.德育目标是由诸多子目标有机构成的,和谐德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子目标的和谐.在和谐德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1)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社会目标是指全国或地区范围内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带有全局性、普遍性、根本性的德育目标.个体目标是指针对个别的教育对象而确立的具有个体性、特殊性和具体性的德育目标.社会目标应大致适用于高校中的所有大学生,即将高校中的所有大学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个体目标不仅应该体现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而且应该突出每个大学生的特殊性.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德育社会目标是比个体目标更高层次的目标.是确立个体目标的前提和依据,而德育个体目标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基础.个体目标只有符合社会目标的性质与要求,与社会目标相一致,才有可能获得强大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动力.(2)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德育远期目标是指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德育的近期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所要实现的目标,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在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之间还可设立一个中期目标.中期目标具有阶段性、局部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德育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具体来说,德育远期目标是确定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依据、指南,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德育近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的性质和方向.中期目标是联结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纽带与桥梁,而近期目标是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基础,是德育目标发展链条的首要环节.只有实现了德育的近期目标.才能积累经验、增强信心、创造条件,有力推动德育中、远期目标的实现.总之,高校和谐德育目标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确立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做到德育目标实施的序列性,并通过分层次、分序列的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才能真正做到和谐德育的目标因人施教、因层次施教.


二、高校和谐德育系统构建的意义

1 构建和谐德育系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和主导,只有具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自主创新、保护环境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构建起与之相对应特征的和谐社会.和谐德育系统的构建,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在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时,能够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

2 构建和谐德育系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人的发展的最终内在诉求.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构建和谐德育系统就是要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德育环境和“知情意行”四环节相结合的德育过程,使高校德育系统中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各子系统协同作用,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科技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和谐德育系统的构建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

3 构建和谐德育系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尽管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总的情况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在受教育人口的高峰期,社会对德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而高校的优质德育资源则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受片面人才观的影响,高校德育实践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德育内容的宽泛化、德育方法的简单化、德育过程的扁平化、德育评价的概念化等,这些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提升.这就迫切需要高校进一步转变德育工作理念,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和开放性原理,使整个德育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最终使德育系统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