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提升途径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703 浏览:33617

【摘 要】阐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现状,分析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必要性,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关 键 词】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76-02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现状

辅导员岗位在高校已设立10余年,教育主管部门向来重视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实际上,高校辅导员目前在高校中仍处在一个地位稍显尴尬的定位——他们既不被认为是教师,也不是教学管理者,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另类”群体.不仅仅辅导员自身,甚至连高校乃至社会对辅导员的职业角色都存在着许多困惑.

首先,辅导员对自己工作职责的困惑.任何一个职业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工作职责,辅导员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规定》对辅导员的职业角色进行了全面清晰的定位.从《规定》看,辅导员最主要的工作职责为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可笔者从事过多年的辅导员工作,发现各高校安排给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远远大于教育部《规定》中的定位,尤其是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大量事务,事无巨细全由辅导员承担.这些工作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党建、学费追缴,还有学工处、教务处、保卫处及所属系部随时安排协助的大量工作;有部分辅导员还要同时承担系部分团委及学生会的管理工作;由于评职称时需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工作量,需要评职称的辅导员因此还要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每天面对着多名学生的具体问题,再加上如此繁杂的日常工作,辅导员实际上能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很少,绝大部分时间都奔走于学生宿舍、教室及办公室之间,每天起早贪黑.如此高强度且庞杂的工作往往让高校辅导员无法明确自身的定位.

其次,高校对辅导员评价标准上的困惑.自从设立高校辅导员这个岗位以来,高校对辅导员的评价标准一直都不统一,各高校常常会更改对辅导员的评价标准,让辅导员无所适从.这同样应归结于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在实际操作上不够明确.也就是说辅导员实际承担太繁杂的工作,许多工作根本无法量化,也很难进行评价,而且与教育部《规定》中的规定明显不一致,所以各高校难以制定出一套能完全体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及价值,与教育部的《规定》相一致,而又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目前许多高校采用通过辅导员所负责管理的班级班风、学风的情况来评价辅导员的工作,这会导致一些做了大量工作的辅导员,由于某一个班班风、学风不好,做的大量工作得不到认可.长此以往,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最后,社会对辅导员职业角色认识上的困惑.高校辅导员是近十几年来才在各高校设立的新职业,以前管理学生工作的教师一般为班主任,所以现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根本不了解辅导员这个岗位在高校中的角色.部分从事过辅导员工作的教师想到社会上重新就业时,会遇到许多障碍,许多企事业单位不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也不认可辅导员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影响辅导员个人的进一步发展.即使是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及工作职责定位得很明确,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给辅导员留下了许多困惑.比如辅导员的职称评定问题,由于辅导员这个职业并没有相关的学科依托,所以在评副教授、教授这样的职称时只能挂靠在思政系列之下,但事实上,大部分的辅导员都不是思政专业毕业的,和真正的思政类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一起竞争,处于明显的劣势.这使得许多辅导员既没有科研的动力,也对个人的进一步发展缺乏信心.

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现状可以看出,社会及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角色认识上的不全面影响了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及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在高校不断扩招及学生群体的各种思想问题日趋复杂的形势下,如何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让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从工作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工作有发展空间,从而爱岗敬业,变得非常重要.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必要性

(一)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基础.据调查,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最接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仅占全国辅导员总数的30%左右.众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从事着同一个行业的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他们认同了这个行业,认同了这个行业的价值,认同了这个行业给他们的人生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们才会安心于这个行业,想方设法做好工作,辅导员这个行业也才能更加稳定.但目前高校尚没有单独设立辅导员专业,任何专业毕业的人员只要通过招聘高校的考核,均可以成为辅导员.

(二)是辅导员提高职业素质的基础.由于目前的辅导员队伍来自不同的专业,在上岗前大部分都缺乏专业的培训,而上岗后却要马上进入角色,面对大学生管理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位辅导员都需要在岗位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而这一切的基础要归结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如果没有对这个行业的职业认同感,辅导员就不会安心于这个行业的工作,甚至会一边工作一边想着“跳槽”,根本无法认真对待工作及提高自己,无法改善工作方法,也就无法提高职业素质.

(三)是辅导员队伍走向专业化的前提.辅导员工作看起来专业性不强,似乎什么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事这个工作,但事实上,辅导员恰恰是一个“多面手”,不仅需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更需要有组织管理的能力、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协调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在公众场合演讲的能力、就业指导的能力等.要把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培养成一支具有以上各种能力的专业化队伍,需要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才有可能实现.当辅导员具有了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后,他们才会寻找一切机会围绕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素质去参加培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辅导员队伍由此也才能成为一支较为专业化的队伍.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一)设立辅导员专业.近几年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在不断地扩大,各高校所需的辅导员人数也在增加,辅导员队伍变得日益庞大,加之大学生源的素质由于扩招不可避免地下滑,急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院校开设辅导员专业,培养出一批具有辅导员所需能力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此外,由于长期缺乏专业依托,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受到了限制,许多辅导员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常常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如果能设立辅导员专业,辅导员队伍从此有了依托,他们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将会迈出一大步,同时会对他们的前途更有信心,更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二)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为辅导员工作制定出更为科学的评价标准.由于辅导员在各高校的教师队伍中还算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而他们又承担着相当庞杂的工作,各高校在对辅导员的评价标准上相当不统一.大多数院校以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风、班风情况作为评价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依据的做法显然是不全面的,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辅导员所承担的一些别的工作,比如就业方面的、教学方面的、组织活动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方面的、科研方面的.只有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在评价体系中都得到体现,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才能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三)在科研立项方面给予辅导员一定的政策倾斜.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相当薄弱的,除了辅导员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搞科研外,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辅导员很难独立申报课题.目前省级以上的课题主持人一般都要求有副高以上职称,可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大部分辅导员为本科或以下的学历层次,职称基本上为初级,即使是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大多数也只具有中级的职称,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辅导员少之又少.辅导员如果要从事辅导员工作方面的专业研究,想单独申报并获得一个课题是很难的,这影响了辅导员科研的积极性.目前的辅导员连论文写作的积极性都很低,一般都是在评中级职称前匆忙发表一两篇论文.如果教育相关部门能在课题申报时给予辅导员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多鼓励具有中级或者初级职称的辅导员参与课题申报,根据申报材料评估他们的研究能力,适量批准部分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级职称的辅导员主持课题研究,不仅有利于锻炼青年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不至于感到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被边缘化.

(四)引导辅导员尽快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目前,大量的“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而“80后”、“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炼,刚刚进入辅导员队伍时往往会出于好奇而保持一段时间的热情,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辅导员庞杂琐碎的日常工作常会让他们陷入迷茫,进而思考这是不是一个值得坚持下去的职业.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各高校应及时引导辅导员冷静思考,尽快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为自己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辅导员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感.

由上述可知,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是一件很必要的事,这事关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甚至高校校园的稳定.这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也需要高校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制定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此外,也需要辅导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充实、提高自己,为自己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是一件对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及辅导员个人发展都很重要的事.


(责编 吴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