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科学吗?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28 浏览:154292

重大发现?

一门新学科诞生了,一定有什么重大学术成果产生.积极心理学作为一条新的心理学分支,它有什么重大发现吗?有,在说之前我先讲个故事吧.

塞利格曼当上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的某一天,他的女儿看到自己5岁大的女儿尼奇(即塞利格曼的外孙女)将种子抛向天空,手舞足蹈地检测装在播种.老塞正想制止孙女,女儿却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老塞问想谈什么?女儿说:“爸爸,你还记得我5岁生日吗?我从3岁到5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当我长到5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故事讲完了,你或许会问:“重大发现呢?”重大发现就在故事里,那就是传统的心理学总在找病因呀治疗呀,这太消极了,新的心理学应该将目光转移到正常人那里,帮助他们找到幸福、获得满意.

就这样,“积极心理学”诞生了,没有重大学术成果,但有个好的目标.康普顿在其著作《积极心理学入门》中这样说道:“积极心理学家要去发现和培育天赋和才华,让日常生活更令人满意,而不仅仅是治疗心理疾病”.

你或许会惊讶,仅有一个好的目标就能让积极心理学如此流行吗?这有什么奇怪的,乐嘉不是成了中国最卖座的心理学家嘛!流行不流行,那要看营销技巧是否高超.

首先要有大牛们的强烈倡导.1998年1月初,塞里格曼邀请当代心理学家中的大牛如西卡森特米哈伊、弗勒等到艾库玛尔共商积极心理学大计,讨论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按照研究内容制定了负责人.

有了心理学权威,尤其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极力倡导,其中一个明显的结果是心理学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由于能够左右研究经费划拨的人青睐积极心理学,那么焦急期盼获得研究经费支持的心理学家们自然面向“积极”.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趋.

一门学科的建立未曾经历基层心理学研究者长时期的摸索并产生显著的学术成果,而是始于自上而下的谋划和推广,想必是个新鲜事.海尔德将这种通过话语权推广积极心理学的现象称为“专制的积极态度”.

许诺了什么?

积极心理学的许诺迎合了大众需求.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对大众的许诺是什么?是愉快的生活、好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这么好的东西,谁会拒绝?没有人.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愉快的、好的和有意义的呢?这是一片自由地带,每个人可以依照个体生活经验给出不同的定义,本·拉登也可以.被誉为美国反伪医学第一人的史蒂芬·曾这样描述虚检测医药销售者,“当你恐惧时,他们给你安慰;当你期盼时,他们给你希望.”从迎合大众心理需求的角度看,积极心理学和虚检测医药没有清晰的界限.

最后,积极心理学迎合了心理学家消除偏见的希望.一直以来,人们对心理学家职业形象的理解受大众传媒的深远影响.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心理学家具有看穿别人内心的能力,被人看穿内心世界会让人不安;另外,心理学家被视为心理疾病高发人群,其原因被误认为是长期接触精神病患而导致.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但这些现实存在的偏见,成为心理学家不得不承受的压力.为了给大众留下一个好印象,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去发现和培育天赋和才华,让日常生活更令人满意,而不仅仅是治疗心理疾病”是一个令心理学家们向往的美丽新世界.


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群心理学家聚集在某个场合探讨某个课题,突然有一个心理学家声称他研究的心理学是积极的,而其他人的研究是消极的.当其他人带着惊异的目光要求提供原因时,这位积极心理学家答道:“你们只知道治心理疾病,所以是不积极的;你们就知道关注精神病人,而不关心大多数普通人,所以是不积极的.”

如果此事真的发生,我想现场一定会顿时变得喧嚣不堪.因为那位积极心理学家的回答无法令人信服.比如,会有其他人追问:“治病怎么不积极了?”“正常人那么多,心理学家那么少,关心得过来吗?”“都去关心正常人,谁还关心精神病人的福利?”等遗憾的是,这些不专业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积极心理学家们专业的解答.

仅举一例.积极心理学家们为了证明积极的好处,常会提到一项叫做“再多60秒”的研究.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人们记忆中的疼痛程度总是和痛苦最后阶段的体验有关.比如病人要接受结肠镜检查,在检查的最后让结肠镜静止地在结肠里多呆上60秒,那么病人事后对结肠镜检查的疼痛记忆就会更加愉快了(more pleasant).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吗?缓解疼痛等于更加愉快吗?缓解疼痛能代替疾病治疗成为医生的焦点吗?况且,缓解疼痛本身就是医生们本来就做的事,现在提出来,没有一点新鲜感.

是科学吗?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可归纳为“美德检测说”,而幸福是核心概念.塞利格曼认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对基本力量的辨别和培育,并在日常工作、恋爱、运动和抚养子女方面使用这些力量”.为了让幸福的概念更易被人理解,塞利格曼将其一分为三,分别是:快乐的生活、好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

那么积极心理学是不是科学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实证和逻辑两个方面考察.

冯特之于科学心理学,克勒之于格式塔心理学,华生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桑代克之于学习心理学,奥尔波特等之于社会心理学等这些学科的建立无不以开创性的实证研究为发端,各自产生了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但是,积极心理学至今未获得任何开创性的成果.尤其是长时期的纵向研究成果,更是几近于无.

如果实证对理论的支撑脆弱不堪,要是再考察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就是多此一举.

在逻辑方面,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察.

从外部来说,既然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的学科,那么它就必须有力地证明已有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并有替而代之的能量.既然强调目前的心理学偏重于疾病和治疗的倾向是消极的,那么积极心理学就应该明确指出这种倾向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后果.如果能证实消极后果的严重性,就应该进一步提出更优越的替代方案.只可惜,既然仍然是既然,如果仍然是如果,并未因积极心理学的流行而发生改变.更加令人不解的是,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用积极的方式治疗心理疾病这样一个妥协式的理念,表明积极心理学家自信心已经严重受挫.

在积极心理学的内部逻辑上,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如何解释消极情绪产生积极结果的现象.拉扎鲁斯是研究问题解决的心理学家,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当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时,消极的情绪往往能产生积极的效果.这表明,积极心理学并非灵丹妙药.那么积极心理学理论有效的边界和条件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答.

另一方面,由于积极心理学某些核心概念界定模糊,导致在解释现实事件时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例如,本·拉登的生活是愉快的、好的、有意义的吗?从总体上来说,积极、乐观、幸福、愉快、好的、有意义的等等概念大部分处于开放状态,任何人都可以依照个体经验和所处文化特征给出不同定义,并且彼此之间还不会相互驳倒.

总之,实证的缺乏和内外逻辑上的不洽,让人不得不怀疑积极心理学是不是科学.至少,在严格的科学标准下,我认为积极心理学远远谈不上科学.

我们细看积极心理学家们的言辞,就会发现,他们总是给人以希望.他们总是在强调,“这样做是积极的,拥有积极人格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既然这样,请帮助我实现幸福吧!对不起,积极心理学家无能为力.为什么?因为决定一个人幸福感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这些影响因素有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婚姻质量、性别、年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等.面对一个深处社会下层,教育程度低下、收入水平低下人,心理学家有可能让他感到幸福,但是却带来更多的问题.

给人以希望,难道一无是处吗?不是,如波普尔所言,众多的伪科学并非一无是处.就像医生发给病人淀粉做的“蓝色小药丸”,它对提高性生活质量的积极效果是肯定的.不过若病人真的患有生殖系统疾病,“蓝色小药丸”那些积极效果对治疗疾病简直是杯水车薪.更糟糕的是,若病人迷恋于“蓝色小药丸”的神奇疗效,他很可能错过必要的常规治疗,外加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刘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