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与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对比评析2016年高考备考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595 浏览:26569

【摘 要】分析2014年全国大纲卷与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提出2015年历史教学、学习与备考策略.

【关 键 词】全国大纲卷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121-02

2014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今年全国大纲卷仅广西地区使用,这是最后一张全国大纲卷,2015年广西将使用全国新课标卷.在全国新课标卷尚未广泛使用之时,广西的文综是和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地区共用全国大纲卷Ⅰ的(当然,这个并不能绝对肯定,全国新课标Ⅱ卷也可能在被选之列.但全国新课标Ⅱ卷历史试题与Ⅰ卷风格相似,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不作探讨).所以,2015年高考广西使用新课标全国Ⅰ卷的可能性较大.本文对全国大纲卷和新课标全国Ⅰ卷的历史试题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广西考生更好地备考2015年高考.

一、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

(一)命题风格基本稳定,少有创新题型.一是2014年的大纲卷历史试题基本稳定,命题思路、试题风格、试题的考查目标、问题的设置、题型和试卷结构都保持稳定.如第20题,没有通过新材料创设情境,而是常见的比较类问题,完全是对课本知识的考查.二是考查内容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如法国大革命、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新航路开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等,充分考查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试题呈现方式上和2013年一样,材料解析题占多数,有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和地图材料等,但以文字材料为主体;在阅读量上,选择题材料简短明确,主观题材料阅读量适中.四是考查难度方面,与去年相比略有降低.

不过,2014年考查的内容结构有所侧重.中国古代史30分(选择题20分、非选择题10分)、中国近现代史12分(均为选择题)、世界近现代史58分(选择题16分、非选择题42分).而2013年全国大纲卷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24分(均为选择题)、中国近现代史12分(选择题)、世界近现代史12分(选择题),两道综合题52分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组合.2014年命题内容与2013年相比,世界史部分的内容大大增加,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有所减少.

(二)凸显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突出能力的考查,命题者注重利用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将历史现象置于某一知识系统中,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考查,区分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思维品质.如第18题,要求学生分析“国民政府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等问题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涉及较多,而本题将情境设在民国时期,实则是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迁移的能力.又如综合题第37题,以法国大革命入题;在第(2)问,将中国近代两位历史人物康有为和寄生联系其中,与中国20世纪初的政治史联系起来,以不同角度去考查法国大革命的主干知识,并将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背景联系其中;在第(3)问,要求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多视角、综合性地进行概括“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另外,综合题第39题,学科间的综合性很强,以棉花入题,纵跨政史地,而历史科目中又横跨中外历史,材料的安排与问题的设计浑然一体,过渡自然,充分考查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

(三)突出理解,注重分析,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体现新课程精神,具有一定的新老教材过渡色彩.如前文所述,本卷历史试题几乎均为材料题形式呈现.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但材料均与课本知识联系紧密.通过这些材料创设新情境,从新角度提出新问题,对学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第17题,以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的社会现象为情境.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因素.又如综合题第39题,以棉花入题,第(1)要求“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原料的主要原因”,答案基本蕴涵在材料中,这就要求学生去认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而第(4)问,则以“棉花”切入口,要求学生“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这就把美国殖民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经济基本脉络给勾勒出来了.这体现了“小视角,大视野”史学研究精神.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试题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如第19题给出了1958年我国某地虚报农业产量的现象.题目一改之前我们常用的考查角度,从当时我国人民的切实心态出发,以材料反映“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题目以一种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大跃进”这个时代,有助于启发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不易,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

(一)试卷总体延续往年新课标卷风格,创新更多.全国新课标卷自问世以来,都以“能力立意,对历史的思维素质要求比较高”著称.年年都有新意,年年都有继承.如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第41题,一直都是创新区,2012年以“冲击―反应”模式入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2013年,以汉唐时期两幅行政地图入题,要求学生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综合考查学生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知识,同时还涉及地理知识,特别体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的能力.由于这一题创新性很强,很多学生束手无策,失分严重.而2014年要求学生对“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进行修改,题目新颖却紧扣教材,这样既考查综合能力又考查基础知识.

(二)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新课程理念更“浓”.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要求学生对于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能够理解、分析和归纳.如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28题,就给出1853年印度和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情况;材料涉及第二次战争的背景,也涉及我国传统自然经济特征.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又如第34题,给出材料“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让学生分析苏联在工业化初期这一状况进行分析.虽然材料取自课外,却将苏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工业化时期的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了.这些都充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全方面地体现了新课程精神.(三)历史学科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试题难度也更大.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和大纲卷相比,有一定难度.如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第24题,关于中国古代天子祭天、子民祭祖的现象,答案干扰性较强,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容易得出答案,需要学生依据材料运用基础知识进行“感悟”,排除法是解本题的一个较好的选择.又如第30题是关于20世纪20年代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的现象,给出的材料、选项与正确答案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本文不再赘述.总之,在这份试卷中,命题者做了精心设计,材料与选项浑然一体,好几个选择题的选项干扰性较强,较之,全国大纲卷历史试题有一定难度.

三、2015年教学、学习与备考策略

(一)教师要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掌握新课程理念.即将使用全国新课标卷的广西地区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分析、掌握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新课程理念,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例如,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列.这就要求教师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平时历史教学和教育考查当中去,使其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如新课标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这其中就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史观分析问题,形成历史认识.如果学生无法有效理解和掌握史观,就很难形成全面、正确的历史认识,更无法正确分析历史材料.所以,在教学和复习中,教师要将史观渗透到教学和训练当中.又如在近几年,社会史当今国内史学研究一大热门,近几年也常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社会史研究往昔的社会整体及其各个侧面.以其材料丰富,考查知识角度多样,能紧扣课标,又能较有效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等优点,深受命题者青睐.

(二)学生要掌握新课程基础知识,构建立体主干知识体系.“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还是学生的学习中,都要注重“点―线―面―网”的结合.第一步是对“点”的把握.教材每一课都是一个“点”,依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把握好每一课,就是对于“点”的把握.如在政治史部分,辛亥革命就是一个“点”,我们掌握好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就是对这个“点”的基本掌握.第二步,在掌握“点”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点”串起来形成一条“线”.如将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与太平天国运动、新主义革命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构成了“近代中国革命”这条主线.第三步,将这些知识的“线”织成一个网“面”.如将“近代中国革命”这条主线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两条主线,就形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一个大画“面”.第四步,要将每一个侧面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网”.如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近代西方的人文精神”这些主线所交织成“近代世界演变”的大画面,再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这个大画“面”结合,就成了一个立体式的主干知识“网”.在形成了这样一个知识体系的情况之下,学生可以对于历史学科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在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上会有大幅度提升.


(三)对学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训练与指导.教师对高考试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知识点的分布到材料的选择,从题目设问的角度到答案命制的规律,一定要进行反复研读.在此基础上,按专题精选试题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掌握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做题的能力和效率.另外,我们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尤其是文言文、史学译文类材料的阅读能力;有些老师调侃全国新课标历史卷“不是在考历史,而是考语文”,这其实也是如今新课标历史试题的一个趋向:很多试题考查学生材料的阅读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一些做题的方法和规律.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如答题时注意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和要点化),答题时答案要精而全,语句要简洁,使用专业词句,突出关 键 词.

(责编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