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842 浏览:155220

1.体悟文章情感美.对学生进行美育陶冶时,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如在教徐自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新课之前,先由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全诗,把诗歌的情感、意境做一个强烈的渲染,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造势.后由学生自由朗读,个性发挥,体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若能较好投入情感范读课文,定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好的体悟到文章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上《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等课文时,老师首先全身心融入课文,充满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处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渲染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味理解马克思、史怀哲等名人伟人的魅力和伟大.

2.领悟诗歌意境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诗歌单元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如在教徐自摩《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音乐美进行品位赏析,联想康桥的秀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飘然欲去的形象,品读朗朗上口的诗句,注意诗的逐节押韵、换节换韵的形式特点,抓住诗歌中押韵的字及叠音叠词的运用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如首尾呼应的叠词“轻轻的”,想象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三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含蓄委婉的将诗人难舍难分的的离别情绪通过包含深情的语调给传达出来.又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中感受诗歌含蓄不露的唯美主义风格,体味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在教读这些诗歌时,最好能配以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情境.事实上,学生也非常喜欢配乐朗诵这些诗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含蓄意境美,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感悟文学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在高一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我们的高一语文教材和读本中,收录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涵盖古今中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引导,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如在教读《我与地坛》一文时,努力引导学生从作者母亲依门而望并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的”等话语,体会母亲对儿子无比关心的炽热情感和自我安慰;从后文又写到母亲想来想去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出了什么事,这苦难只好由我来承担”等语句体味: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形象!与此对照,作为身残的作者自己,一个人躲在园子里,母亲寻找,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焦急的走过,却像是故意气她,就是不出声叫母亲,让母亲一个人在那儿承担痛苦.多么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我相信,看到这里,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很重要作用.

4.探悟诗文哲理美

王国维论文之高妙处在于“意境”,中国古文论自古有“言义之辩”.高中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基础能力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意韵、探求文章哲理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学生能力提升,在审美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展现,教会学生领悟文章意蕴美探求文章的哲理是很有用的.如学美国诗人狄金森《篱笆那边》一文,我引导学生探求简单文字后面的重要哲理,让学生明白保持童贞和追求美好事物愿望的重要.再比如庄子《秋水》一文,如何让学生理解蕴涵在其中的哲理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赏析,学生很自然的理解到“山外有山”的道理.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做到既有趣,又有情,而且注重美,即加强美的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热情洋溢的抒彩和名家作品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美.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说时时处处都能体现美的教育,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以及教师自身具不具备良好的审美、抒美的能力.总之,“欲育人者先自育”,只有教师提高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的自觉性,并不断地提高德育渗透教育的本领,其正做到“自觉”和“自然”,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